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合”文化的中国智慧为应对全球性难题而贡献的中国方案。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和衷共济”“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和合”理念运用于思考全球问题和人类命运,提出了独特的全球观,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不无自豪地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40}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不断扩张,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会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中。因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资本的逐利性势必会导致世界性的危机、困境和挑战,如环境问题、贫困问题、资源问题等。面对这些全球性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能够仅凭单个力量可以独善其身,或仅凭单个力量独立解决全球性难题,而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应对。 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强调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1}此后,他又提出了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等。2017年1月,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正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他还在一系列讲话、演讲中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体系。2017年2月,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4.文明交流互鉴共存 文明交流互鉴共存,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合”文化的中国智慧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是对“和而不同”“和善友爱”“多元包容”“和谐共生”等“和合”理念的当代阐发与实践。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因而形成了与自身基本国情、风俗文化、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密切联系的多样文明。但是,“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42}。正是因为这些文明的姹紫嫣红,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和借鉴的价值,推动中华文明同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 然而,国际上有些人鼓噪所谓的“文明冲突论”。“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赤裸裸地将美中关系说成是‘文明冲突’,认为‘我们首次面对一个非白色人种的大国竞争对手’。”{43}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习近平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44},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5}。我们的具体主张和做法有:一是促进文明交流对话。习近平指出:“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46} 我国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大世界文明对话会,为各种文明对话搭建了交流新平台。二是倡导文明互学互鉴。习近平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47}“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48} 三是呼吁文明平等互赏。习近平强调:“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49},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50}。四是追求文明和谐共存。习近平指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51}这些蕴含“和合”理念的思想主张,不仅体现了我国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尊重与欣赏,也有力回击了“文明冲突论”的荒谬逻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