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余梓东 杨晛曦:新中国70年民族团结工作经验及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9-09-25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余梓东 杨晛曦 参加讨论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团结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运用正确的民族团结工作方法,坚持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坚持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进程,尊重差异,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各民族精神力量,促进了中国的民族团结工作。
    关键词:新中国70年;民族团结;经验启示
    对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至关重要,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们的生命线”[①]。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制定并实施了民族平等团结等一系列政策,巩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维护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取得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辉煌成就。回顾新中国70年民族团结工作的光辉历程,基本经验总结如下。
    一、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理论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民族间联系,但同时也带来了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革命兴起,民族独立运动爆发,马克思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的含义,有其特定的范围和阶级基础,首先就范围而言,指的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部被压迫民族的;其次,就其阶级基础而言,其团结的主体是有着共同利益、共同敌人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②]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民族团结还提出了许多经典论断,“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甚至平等者中间居首位者也只有在直接行动的条件下才是需要的”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团结理论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精神内涵,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形成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了完整的民族团结理论体系,提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平等联合,民族团结的层次包括中华各民族之间团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团结、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的团结,并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并且将民族团结问题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之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各族人民共同繁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党的民族团结理论。胡锦涛提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持“两个共同”,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民族团结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团结新思想,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是民族团结的基本依据,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③],要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要坚持“五个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二、精准发力,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
    (一)政治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其一,中国共产党拥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形成科学的、系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根据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民族工作,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各民族的广泛认同。其二,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平等团结的原则,并且以此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民族切身体会到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其三,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也为实现各族人民的团结增强了凝聚力。
    (二)基础条件: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与社会稳定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历史上各民族在互相交流、互相发展、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840年以来,各族人民共同浴血奋战,反对侵略,为维护国家主权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以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前提,以各民族一律平等为出发点,以保障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为重点,有利于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与歧视,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信任与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所谓苏联模式,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找到的既能保证国家统一,又能实现各民族当家作主和大团结的新办法。这个新办法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符合国情实际,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平等团结方面功效显著。[④]
    (四)重要途径: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问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提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要把经济搞上去”[⑤];1999年兴边富民行动和2000年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至今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在民族地区表现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加快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改善民生,实现均衡发展,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
    (五)必由之路:坚持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进程。《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例如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启示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九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除此之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所属各部委制定的有关民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自治州、自治县制定和实施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以及一些省、直辖市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均对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团结一致,凝聚各民族精神力量
    (一)尊重差异,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
    在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深刻影响着民族关系。在中国,各民族文化既独具特色又不断融合发展,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取得共识,党和国家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的同时,鼓励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交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既寻求共识,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实现美美与共,团结和谐。
    (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我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不断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 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包含经济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精神文化共同体,以及社会生活共同体等多个维度,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通过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文化、共同的责任使命和共同的前途命运”[⑥],不断增强民族关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 姜勇,张丽娟.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的若干认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
    [2] 南方日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311/c1003-29138327.html,2017-03-11
    [3] 司马义·艾买提,赵延年.党的领导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J].党建研究, 1991, (7) ,35
    [4] 周竞红.创新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几点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11),38
    [5] 朱镕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世纪,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文件集,14页
    注释:
    [①] 见人民网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09/c40531-29329154.html
    [②] 姜勇,张丽娟.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的若干认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
    [③] 南方日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311/c1003-29138327.html,2017-03-11
    [④] 周竞红.创新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几点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11),38
    [⑤] 朱镕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世纪,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文件集,14页
    [⑥] 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