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孙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及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9-09-25 《思想战线》2019年第3期 孙懿 参加讨论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提出及意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后,让我们的相关研究回归了正常轨道。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提出,应该是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本质,以及进一步探讨如何才能实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愿望的起点和基础。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孙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81)。
    梁启超创造性提出的“中华民族”应该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词汇,尽管学界已有百余年的诠释,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探讨,近年来还是不断掀起热潮,尤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当今民族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从理论层面进行宏观分析者众多,但依然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笔者试图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视角,谈些不成熟的认识,希望在有助于推动研究深入的同时,更有助于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的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
    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出现,学界一般认为是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第一次使用该词汇:“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其后,“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被系统阐释,至今则只有两次值得特别提及:一次是1939年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1939年2月13日)发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及其后两次对费孝通先生质疑的回复;另一次是费孝通先生1989年在《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两次系统诠释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尤其是费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不仅仅引发的讨论延续至今,而且伴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中华民族”明确写入宪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讨论更是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从中国知网收录论文看,检索主题含有“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的论文有483篇,刊出时间最早是1987年,至今为止的每年刊文量分别为:1989年(1)、1992年(2)、1993年(1)、1994年(1)、1995年(1)、1996年(1)、1998年(1)、2000年(1)、2003年(1)、2005年(5)2007年(1)、2008年(3)、2009年(2)、2010年(5)、2011年(9)、2012年(3)、2013年(4)、2014年(9)、2015年(30)、2016年(49)、2017年(99)、2018年(229)、2019年(23)。从中不难看出,有关的专题论文不仅出现较晚,而且在2015年之前基本是每年发文量并没有超过个位数,甚至有些年份则没有专题论文刊出,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探讨实际上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关注。从2015年始,刊出的专题论文才逐渐增多,在2018年达到峰值,且刚刚进入2019年已经有23篇专题论文见刊,显示研究热潮会继续保持。
    上述论文虽然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研究主题,但也涉及其他主题,从图表1的显示不难看出,其中排在前10位的主题分别是中华民族(25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8)、中华民族(94)、习近平总书记(含习近平,47)、民族团结(46)、权利主体(40)、民族共同体(38)、多民族国家(31)、中华人和共和国(30)、国家认同(28)。而关键词的分布也大体上和研究主题能够形成呼应,中华民族共同体(6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5)、中华民族(61)、国家认同(22)、共同体认同(20)、文化认同(18)、民族共同体(16)、民族认同(16),这些多是属于近年来才出现的词汇成为关键词,也体现着这些研究论文多数是近年发表的,诸如在这些论文中被引次数靠前的杨鹍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朱碧波《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傅才武等《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侧重于对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和实施路径进行解读,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探讨或不是重点,或为宏观性阐述。
    实际上,从中国知网所收录的论文看,最早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是周维衍《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完成形式——兼与黎澍同志商榷》一文。该文虽然讨论的主题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且行文简略,并没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明确界定,但却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给出了明确阐述,认为: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以和平与战争的两种方式来完成的,两者相辅相成。但无论从时间或空间来说,和平方式是主要的,由此促成了各民族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你来我往,取长补短,融会结合,求得共同的繁荣和发展。这里尽管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但都出于本民族意愿,产生了相互吸引的提聚力,暴力、战争征服只是加速了这种凝聚力的发展和巩固,为共同体的进一步组成和扩大起了催化作用。宏观地说,前者是常态,是基础,后者是剧变,是手段。
    该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及对其形成原因的简要分析,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纳入十九大报告来看,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但遗憾的是,此概念的提出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关注,其表现即是此文发表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学界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探讨没有延续,就是对其形成原因的讨论也基本停止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至于关于“中华民族”的认识也一度陷入了“名”和“实”的争论之中。这种争论一直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之后才算告一段落,而“中华民族共同体”重新成为了学界探讨的主题。
    值得提及的是,马戎先生对中华民族的研究有很深造诣,提出了“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概念,并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体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虽屡经挫折仍然顽强的地生存下来”。这一认识尽管视角不同,但也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