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簡1《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其中的“荇”簡文作“苀”,據之可以確定,楚文字中過去釋為“亢”的字,[1]有的可能讀為“行”。 共工 ![]() ![]() ![]() 皇后曰:立毋爲角言,毋爲人倡。毋作大事,毋殘常。毋壅川,毋斷 ![]() ![]() ![]() ![]() 安大簡53-54《秦風•黃鳥》:“誰53從穆公,子車 ![]() ![]() ![]() 難之而亦弗能棄。用曰: ![]() ![]() 非稷之種,而可飲飤,積盈天之下,而莫之能得。用曰:自其有保貨, ![]() 簡其有恆形,質其有威容,而安其有 ![]() 整理者也都釋為“盍”,[9]但並不被大家接受。凡國棟改釋為“寧”,[10]得到了很多學者支持。[11]按,楚簡“盍”和“寧”一般作: ![]() ![]() ![]() ![]() 單從字形上看,如果將“寧”所從“穴”之兩撇跟“宀”稍微結合,就很類似“大”,所以釋為“寧”看似要比“盍”稍微合理些。但是如果將安大簡的字釋為“寧”,則無法與今本“奄”相通,而釋為“盍”讀為“奄”則很符合出土和傳世文獻用例。[12]這應是安大簡整理者釋為“盍”的直接原因。但我們要承認,“盍”中間並不從“心”,而是從“口”。《上六•用曰》簡2還有一個 ![]() ![]() ![]() ![]() ![]() ![]() ![]() ![]() ![]() ![]() 《用曰》簡5和16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