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唐绍仪内阁作为民国第一届内阁,其政治生命如昙花一现,甚为短暂,总共存在时间不超过4个月,实际运作时间更短,从1912年4月21日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到6月15日唐绍仪弃职而去,共计不到两个月。南北统一后的民国首届内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走向瓦解,给民国历史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唐内阁是南北议和的产物,而南北议和在当时被看作政治成功的典范,唐绍仪本人也踌躇满志,以调和南北自任。然而从一开始,唐内阁的运行就步履维艰。南北通过和谈方式完成统一、实现共和,并不代表南北间的政治对立和分歧已经消除。南北对立不是地域意义上的对立,而是北洋派与革命派两种异质政治力量的对立。就历史渊源而言,北洋派是从前清体制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政治集团一方面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另一方面它同旧的制度、思想和习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又具有保守性,是保守的改革主义者。革命派则起源于海外华人社会,以青年知识分子和会党势力为中心,以推翻清廷统治为职志,具有明显的反体制取向,激进主义色彩浓厚。因此,二者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感和亲和性,难以凝聚政治共识,实现有效的合作。立宪派则介乎其中,兼具体制内和反体制两种特点,既有政治改革的诉求,又有对政治秩序的渴望,很自然地与北洋派相结合,共同排斥革命派。在这样的政治格局当中,唐绍仪调和南北的政策既受到北洋派的敌视,也得不到立宪派的支持。唐绍仪与赵秉钧的不和,及同参议院的冲突,均是其具体表现。 对唐内阁的致命打击来自袁世凯和唐绍仪之间的冲突。袁、唐二人在王芝祥督直问题上发生了正面碰撞,并无法妥协。袁、唐之争,究其实质,并非破坏约法与维护约法之争,而是统一全国与调和南北之争。唐绍仪出身北洋派,是袁世凯多年的亲信和好友,他能够超越狭隘的北洋利益,把调和南北作为自己的基本政策,与他辛亥南北议和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袁世凯是北洋派的领袖,同时也是民国的总统,因此他在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亦有从全国大局出发,超越北洋派系利益的一面。当唐绍仪同赵秉钧发生冲突并受到参议院攻击时,袁设法从中调解,维持唐内阁,正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样,唐与袁在政治上就具有了某种一致性,即都有超越党派利益的超然性。不过,唐之注意力专在融合南北,热衷于在南北之间搞平衡,袁则高屋建瓴,着眼于建立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两者之间难免发生矛盾。表现在直督问题上,即袁要确保他对地方长官的任免权,而唐则要兑现他对南方的承诺,维持南北均势。唐之所以决然去职,根本原因不在于维护约法上的副署权,而是调和南北政策破产,导致其政治资本丧失殆尽,不得不一走了之。在这种情况下,唐若选择继续留在总理任上,只能成为袁推行统一政策的工具,即不啻沦为总统的政治傀儡,这是个性强烈的唐绍仪无论如何不愿为之的。 质而言之,唐绍仪内阁的解体,意味着调和南北政策的顿挫,统一政策压倒了调和政策,埋下了“二次革命”的伏线,预示了西方式民主政治失败和大一统集权政治的复活。 ①民国时期历史学家李剑农所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一书即执此说,书中写道:“唐的头脑比较清新,不若其他的北洋官僚,只知有私党,不知有公责;虽然与袁关系很深,要他作袁个人的走狗,袁就认错了他了。他虽然也不是同盟会的元老党员,但他既居在内阁总理负责任的地位,要他放弃责任以内的权力,也是决不肯的。”(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52页)。李剑农的看法多采自谷钟秀撰写的《中华民国开国史》,因而具有浓厚的革命史叙事色彩。百年来的海内外研究,受此影响甚深,对唐绍仪内阁的叙述均不脱此窠臼。相关论文见苏苑:《论唐绍仪在创建民国中的作用》,《暨南学报》1992年第1期,第61~69页;姚琦:《唐绍仪内阁述评》,《贵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84~90页;李吉奎:《论民元唐绍仪内阁》,《学术研究》2013年第2期,第105~113页;张玉法:《民国初年的内阁》,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四辑·民初政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131~168页;等等。相关论著见朱宗震:《民国初年政坛风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张焕宗:《唐绍仪与清末民国政府》,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杨凡逸:《折冲内外:唐绍仪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外交:1882-1938》,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年版;等等。 ②《新政府组织案纪闻》,《申报》,1912年1月26日,第3版。 ③关于唐绍仪在南北议和中的表现,参见丁贤俊、陈铮:《唐绍仪与辛亥南北议和》,《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131~141页。 ④《勖哉新共和之国民》,《申报》,1912年2月21日,第1版。 ⑤《释民主国民之地位》,《申报》,1912年2月25日,第1版。 ⑥唐在礼:《辛亥以后的袁世凯》,杜春和、林斌生、丘权政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4页。 ⑦《总理出亡后之政海潮》,《申报》,1912年6月25日,第2版。 ⑧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56页。 ⑨《纪南京代表行抵北京之盛况》,《申报》,1912年2月28日,第2版。 ⑩《袁世凯覆孙总统电》,《申报》,1912年2月21日,第3版。 (11)《复庄蕴宽李书城书》(1912年2月24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0页。 (12)《去争篇(续)》,《申报》,1912年2月26日,第1版。 (13)《袁总统与唐使之会谈》,《顺天时报》,1912年2月28日,第7版。 (1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24页。 (15)《再纪代表抵京后情形》,《申报》,1912年2月29日,第2版。 (16)《唐专使之为南北省代表》,《顺天时报》,1912年3月1日,第2版。 (17)有关此事详情,参见尚小明:《论袁世凯策划民元“北京兵变”说之不能成立》,《史学集刊》2013年第1期,第3~25页。 (18)《致黎元洪及各省都督电》(1912年3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7~198页。 (19)《咨参议院请议决袁世凯拟派唐绍仪为国务总理文》(1912年3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98页。 (20)《复袁世凯电》(1912年3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01页。 (21)李强选编:《北洋时期国会会议记录汇编》第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130页。 (22)《新总统之新令》,《申报》,1912年3月16日,第2版。 (23)《新内阁人员之纷议》,《申报》,1912年3月17日,第2版。 (24)《复章太炎函》(1912年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21页。 (25)据熊希龄武昌起义后的观察,南方军队“兵非久练,其力仍不及北方”[《有虑时局致赵凤昌函》(1911年11月11日),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2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页]。 (26)《袁总统以去就争自举都督》,《申报》,1912年4月13日,第2版。 (27)《专电》,《申报》,1912年3月31日,第1版。 (28)《记参议院表决国务员》,《申报》,1912年4月1日,第2版。 (29)《大总统命令》,《申报》,1912年4月1日,第1版。唐绍仪在兼任交通总长后不久,由其姪婿、曾在京汉和京奉铁路局任职的职业外交官施肇基出任交通总长(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8页)。 (30)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31、458页。 (31)《新内阁之内幕》,《申报》,1912年4月12日,第2版。 (32)《北方各界力阻南军》,《申报》,1912年4月13日,第2版。 (33)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第671页。 (34)《致袁世凯等电》(1912年3月11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第140页。 (35)《北京各团体电阻南军北上》,《申报》,1912年3月14日,第2版。 (36)蒋作宾:《蒋作宾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37)《盼望国务员到京之迫切》,《申报》,1912年4月16日,第3版。 (38)《专电》,《申报》,1912年4月16日,第1版。 (39)许宝蘅著,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5页。 (40)《大总统命令》,《申报》,1912年4月1日,第1版。 (41)《国务院成立之手续》,《申报》,1912年4月27日,第2版。 (42)《专电》,《申报》,1912年4月30日,第2版。 (43)《京华短柬》,《申报》,1912年4月20日,第3版。 (44)《专电》,《申报》,1912年4月22日,第1、2版。 (45)《唐总理与各公使会晤情形》,《申报》,1912年4月25日,第2版。 (46)《大总统命令》,《申报》,1912年4月24日,第1版。 (47)《新旧京官现形记》,《申报》,1912年4月30日,第3版。 (48)《内务总长辞职不成》,《申报》,1912年5月1日,第2版。 (49)《总统之调停忙》,《申报》,1912年5月4日,第3版。 (50)《内务总长又请辞职》,《申报》,1912年5月16日,第3版。 (51)如有学者认为“袁氏怂恿、支持赵秉钧、段祺瑞、熊希龄等人不配合唐绍仪的工作,架空内阁总理,且不断地对唐进行‘摔打’,直至逼唐出走”(李吉奎:《论民元唐绍仪内阁》,《学术研究》2013年第2期,第110页)。 (52)《京华零拾》,《申报》,1912年5月25日,第3版。 (53)《敬告今之就地练兵者》,《申报》,1912年1月22日,第2版。 (54)《记参议院表决国务员》,《申报》,1912年4月1日,第2版。 (55)颜惠庆著,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5页。 (56)《大借款要求纪详》,《申报》,1912年5月3日,第2版。 (57)《五日前之借款消息》,《申报》,1912年5月10日,第2版。 (58)《专电》,《申报》,1912年5月5日,第1版。 (59)《专电》,《申报》,1912年5月6日,第1版。 (60)《大借款最近之消息》,《申报》,1912年5月8日,第2版。 (61)《专电》,《申报》,1912年5月12日,第1版。 (62)《参议院正副议长访谒大总统情形》,《申报》,1912年5月14日,第2版。 (63)《专电》,《申报》,1912年5月16日,第1版。 (64)《大借款成立确耗》,《申报》,1912年5月17日,第2版。 (65)《专电》,《申报》,1912年5月18日,第1版。 (66)《共和党参议员李国珍质问唐绍仪发言词》(1912年5月20日),朱宗震、杨光辉编:《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4页。 (67)《北京之八面观》,《申报》,1912年6月17日,第3版。 (68)《致各政党函》(1912年5月29日刊载),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20卷,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1页。 (69)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76页。 (70)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第395~396页。 (7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617页。 (72)《参议院与政党》,《申报》,1912年5月18日,第2版。 (73)《致各省都督议会等电》(1912年5月24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第197页。 (74)《解释借款事复黄兴电》(1912年5月25日),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2册,第646页。 (75)《复熊希龄电》(1912年5月17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第187页。 (76)《京华零拾》,《申报》,1912年5月25日,第3版。 (77)《专电》,《申报》,1912年5月27日,第2版。 (78)《唐总理、熊总长之辞职》,《申报》,1912年5月29日,第2版。 (79)《东三省总督等河南巡抚等改为都督令》(1912年3月15日),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9卷,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37页。 (80)《委任张锡銮职务令》(1912年3月15日),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9卷,第638页。 (81)《致袁世凯电》(1912年3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66页。 (82)《国务总理唐绍仪来电》(1912年4月5日),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9卷,第699页。 (83)《致国务总理唐绍仪电》(1912年4月6日),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9卷,第699页。 (84)《直人电催委任王芝祥为直隶都督》,《申报》,1912年4月27日,第6版。 (85)6月20日,袁世凯曾对人谈及此事:“当三月间,直隶谘议局议长阎凤阁来谒,曾以此为请。余当即告以都督专掌兵权,南方各都督亦多由军队拥戴,并非人民选举,直省先由人民选举,深恐军队或有猜嫌。至王芝祥君,不妨请其北来,此间徐与军队接洽之后,再行设法。”(《大总统直掬肺腑以相示矣》,《申报》,1912年6月28日,第3版)根据袁的这段自述,其对阎凤阁的表态可谓相当圆滑,既流露了反对都督民选之意,又说可以让王芝祥来京,设法任命,但始终没有做出任何承诺。 (86)《唐绍仪为商任王芝祥为都督致黄兴电稿》(1912年5月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1页。 (87)顾维钧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8页。 (88)《各省推戴袁总统电文》,《申报》,1912年2月26日,第3版。 (89)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614页。 (90)《内外时报·各国务员之政见》,《东方杂志》第9卷第1号,1912年7月,第37页。 (91)嘉乐恒:“美国公使致国务卿电(1912年5月7日)”(Calhoun,"The American Minister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May 7,1912"),《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12年)》(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12),华盛顿:政府出版局1919年版,第78页。 (92)《公举都督问题续志》,《申报》,1912年4月3日,第2版。 (93)《复国民共进会函》(1912年3月25日),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19卷,第666页。 (94)《大总统批王赓彤等呈请委任袁世彤为河南都督文》(1912年5月14日),《政府公报》第16号,1912年5月16日。 (95)《西访员述袁世凯之君主谈》,《申报》,1912年2月2日,第3版。 (96)《专电》,《申报》,1912年5月30日,第2版。 (97)《国务院致张锡銮不准各界迎拒都督电(二件)》(1912年6月2日),朱宗震、杨光辉编:《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编,第33、34页。 (98)《答参议院议员质问不任命王芝祥为直隶都督事》(1912年6月12日),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20卷,第100页。 (99)《专电》,《申报》,1912年6月3日,第1版。 (100)《专电》,《申报》,1912年6月11日,第1版。 (101)《专电》,《申报》,1912年6月18日,第1版。 (102)《致赵凤昌暨各报馆各省都督电》(1912年6月22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2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103)严泉:《民国初年王芝祥“督直改委”事件考》,《民国档案》2013年第2期,第142~143、130页。该文认为正是由于唐绍仪没有副署该命令,致使该命令无法正式公布,这表明《临时约法》在当时还是起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104)《大总统直掬肺腑以相示矣》,《申报》,1912年6月28日,第3版。 (105)《特约路透电》,《申报》,1912年6月16日,第2版。 (106)《特约路透电》,《申报》,1912年6月18日,第2版。 (107)《专电》,《申报》,1912年6月19日,第1版。 (108)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22页。 (109)《中国同盟会本部通告各支部唐绍仪出京原因电》,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2卷,第39页。 (110)《共和党为唐绍仪离职致各省都督电》(1912年6月20日),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2卷,第47页。 (111)《总理出亡后之政海潮》,《申报》,1912年6月25日,第3版。 (112)《总理出京之政海潮》,《申报》,1912年6月30日,第3版。 (113)《咄咄民国竟有出亡之总理》,《申报》,1912年6月22日,第2版。 (114)《致达·狄·布拉姆函》(1912年6月22日),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上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968页。 (115)《如火如荼之北京政界》,《申报》,1912年6月26日,第2版。 (116)《唐少川有桑中之喜》,《申报》,1912年6月27日,第2版。 (117)《命令》,《申报》,1912年6月21日,第2版。 (118)由于工商总长陈其美未北上就职,袁世凯下令由王正廷署理工商总长[《临时大总统令》(1912年5月7日),《政府公报》第8号,1912年5月8日]。 (119)(121)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第459、465,470页。 (120)张国淦:《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近代史资料》总7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4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