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簡《詩經·小星》首章云“折命不同”、二章云“折命不猷”,《毛詩》與之對應的文句分別作“寔命不同”、“寔命不猶”。整理者說: 上古音“折”屬章紐月部,“寔”屬禪紐錫部,二字聲韻相近,可通。《說文假借義證》:“《檀弓》‘吉事欲其折折爾’,注:‘折折,安舒貌。’亦引《詩》‘好人提提’。案,艸部㪿字隸變為折,而或作提音,今齊韻有折字,鄭注既引《詩》,則折與提可通借矣。”(參朱珔《說文假借義證》第六八〇頁,黃山書社一九九七年)毛傳:“寔,是也。命不得同於列位也。”《釋文》:“《韓詩》作‘實’,云:有也。”馬瑞辰云:“是者,語詞。《韓詩》作‘實’訓有者,有亦語詞。”“寔”屬禪紐錫部,“實”屬船紐質部,二者音近,可以相通(參《古字通假會典》第四六一頁)。“折”或讀為“誓”。[1] 對於整理者的這種說法,有學者提出質疑,如網友海天遊蹤先生云: 謹按:二者音不近,也未見通假例證。有些輾轉通假的例證還需要再辨析。毛傳:“寔,是也。”馬瑞辰云:“是者,語詞。”其說可從。據此,可知簡文的“折”當理解為“逝將去女”、“逝不古處”、“噬肯來遊”之“逝”、“噬”,同為發語詞。[2] 又王寧先生云: 《毛詩》“折”作“寔”,《毛傳》:“寔,是也。”疑簡本“折”是“析”字之誤,“析”古音心紐錫部,“寔”禪紐錫部(一說禪紐支部),音近可通。《檀弓》“折折”蓋亦“析析”之誤,故鄭玄以為即《詩》之“提提”,“提”音亦禪紐支部。[3] 檢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九《周官》“硩蔟氏”下引王念孫云: “折”與“擿”聲相轉,“蔑”與“幦”聲亦相轉,古音“折”“蔑”二字在月部,“擿”“幦”二字在錫部,“硩”從“折”聲而讀為“擿”,猶“鞹鞃淺幭”之“幭”從“蔑”聲而讀為“幦”也。[4] 可知月、錫二部音近而通借。又出土文獻中亦多見月、錫二部之字相通之例:上博三《周易》簡5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