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崔蕊满/摄 此次论坛分为七场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七个各具特点又相互融通的议题展开了严谨深入的探讨。在全球史与整体史的框架内,既有对传统课题的深耕细作,又有对崭新课题的准确把握,充分展现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成果,体现了中国世界史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关怀。 第一场研讨以“如何构建世界史学科三大体系”为议题。在世界史领域颇具成就的三位前辈学者积极建言献策,表现出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广阔的历史视野。陈之骅先生非常赞同并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指示。他认为,构建“三大体系”需要夯实根基,认真扎实地努力,并建议进行宏观视野下的大课题、集体课题、有份量的课题研究,避免缺乏整体历史观的碎片化研究。陈启能先生强调,认清形势,立足现实,解放思想,勇于担当,关注人才培养,帮助年轻人更快成长,培养人才就是对世界史研究的重大贡献。汤重南先生从自身经历的世界史学科发展历程出发,提出了“清醒、精准评估我国世界史研究现状”、“在世界史研究中总结、继承、坚持优秀史学传统”、“充分认识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运用高科技手段扩大、普及世界史成果”等切实的建议。 第二场研讨以“世界史研究七十年”为议题。各位学者紧密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系统梳理了七十年以来世界史不同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创新见解。世界历史研究所易建平研究员的发言主题为“科研话语共同体与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走向”,提出突破传统藩篱,强调研究必须要有科学基础、有科学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学术共同体的根基就是“科学程序与科学规则”。北京大学黄春高教授分析了世界史编写中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群体的对立与统一,总结出处理好这两对关系的重要性:既不割裂历史本身,又能体现群体能动性,宏观世界史的话语体系对于世界史的指导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建议,加强对普通法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等的研究,切实加强我们的话语权。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对新中国70年的世界史研究做了细致回顾与理性展望,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指出仍然存在的不足:偏重实证研究,对提高理论素养和改进研究方法的重视不够;偏重微观研究,对宏观思辨着力不够;偏重发达国家研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严重不足。 第三场研讨主要围绕欧美国家的历史与史学研究展开。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详细介绍了区域国别研究的美国范式以及所引发的争议。浙江大学张扬教授则历史地反思了美国区域研究的兴起历程,与张倩红教授的发言互为补充,较为完整地呈现出美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态势。世界历史研究所孟庆龙研究员参照国际关系史研究框架、以美国档案资料为基础探寻美国崛起进程中对华政策之利益考量,挖掘出中美日英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动因。华东师范大学崔丕教授结合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进程、特点与影响,指出其对现实问题的参考借鉴意义。世界历史研究所高国荣研究员追溯了1894-1933年水土保持在美国的起源。天津师范大学张乃和教授鉴于国际学术界在英国公司制度起源上的“进化派”与“继受派”之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解释了近代英国公司内容与外在形式之间辨证运动的结果就是现代股份公司。 第四场研讨以中东、非洲史研究为议题。中国非洲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从“国际非洲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四代非洲研究者与国际参与”、“中国非洲研究的新趋势”三方面,归纳了国际学术视域中的中国非洲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在肯定中国70年非洲史研究成绩的同时,指出了“体量小”、“成果少”、“缺乏后备人次”、“基础研究薄弱”四大问题。西北大学韩志斌教授将部落纳入中东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对部落的起源、类型等缜密考证。天津师范大学哈全安教授在比较文明视角下对欧洲与中东进行同源性与异质化的历史衡量。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再荣研究员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阐释了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进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密切联系,呼吁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清华大学梅雪芹教授以生态生产力标准为视角,探讨了环境史研究与历史评价尺度的转换与创新。 第五场研讨以世界史中的国际关系研究为议题。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认为,重新阐释非西方世界的历史经验、重新解读“什么是中国和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对于构建一种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武汉大学韩永利教授深刻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视野及实践,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北京师范大学陈奉林教授总结出创立东方外交史学科的动因及其在编纂实践中的经验,试图从外交史角度寻找东方国家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晓菊研究员在谈及对新时代俄罗斯历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中,重点分析了西伯利亚史研究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第六场研讨以古代史研究为议题。北京师范大学杨共乐教授突破传统,得出了“《古代希腊史》只是近代学者笔下的存在”的看法。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从“希腊女人国传说特征”、“在波斯-阿拉伯世界与欧洲人所到之处的女人国传说”,揭示出女人国传说的历史本相是各文明圈内族众与边缘区族群社会交流互动的产物。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对西方史学史上的特殊人物波利比乌斯进行专门性研究,认为他是古代罕见对史学深入思考并将研究题目置于更广泛联系中的第一位西方思想家。上海大学郭丹彤教授论述了古埃及市场经济活动的动因与状况,认为古埃及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经济与官僚体系紧密联系,创造出了一个运转顺畅的经济管理体系。北京师范大学侯树栋教授概述了中古世界多样性统一的历史,提出新时代对封建社会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必要性。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从唯物史观出发,探讨了西欧封建政治史研究的视角与路径,对封建社会予以学理剖析与规律总结。 第七场研讨以全球治理与学科创新为议题。首都师范大学梁占军教授以扎实的数据,分析呈现了世界史学科的现状与不足,指出世界史学科创新势在必行。南开大学陈志强教授认为,世界史学科发展的突破点在于突破思想观念限制、突破体制限制、突破进人标准的一刀切,千方百计扩大世界史学科规模。华东师范大学孟钟捷教授认为,中国历史教育是否以及如何为下一代培育全球治理智慧,具体问题是历史教育“如何从国民教育走向世界公民教育”,从国家治理智慧走向全球治理智慧。南开大学赵学功教授对冷战起源责任进行再探讨,认为冷战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美国的政策和作用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美苏双方关系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