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西部乃至域外世界的交通枢纽和经贸通道,也是中央政府治理西北边疆的战略要地。河西走廊在古代中华文明的凝结形成、多元文明体系的互动交融以及多民族交融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需要学界进一步探索认识。同时,该地区持续至今的良好民族关系实践也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诸多事例的挖掘整理及其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已经初见成效,其现实意义也因学界和政府的密切关注而日渐突显。 【关键词】河西走廊;文明起源;民族关系;交融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者简介】王建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6ZDX043),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17LZUJBWZD028)的成果。 一、河西走廊文化地理定位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区域地理意义上的走廊,是处于特定地质地理位置上狭长的荒漠及山间谷地,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众多河流和绿洲,也使得人类文明得以在荒漠谷地上形成和发展。而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走廊,则是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民族走廊,是从古到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为频繁、文化积淀深厚、对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贡献突出的多民族交融的大通道。费孝通先生依照中国 56 个民族分布的整体格局,划分出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和南岭走廊三大民族走廊。而每个民族大走廊又延伸出区域性局部规模的民族走廊,就像黄河、长江的众多支流,与三大走廊共同构成中国各民族交融发展的整体通道网络。 针对西北走廊,费先生曾经指出:“西北地区还有一条走廊,从甘肃沿‘丝绸之路’到新疆,在这条走廊里,分布着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等,他们是夹在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中间。有的信喇嘛教,有的信伊斯兰教,有的讲藏语,有的讲蒙古语,有的讲突厥语……有些民族讲两种语言。”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是费先生眼中西北走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老之后,学界有人对西北走廊的内涵和范围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有启示意义的看法,涉及了河西走廊。比如,李绍明认为西北走廊就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河西走廊;秦永章则认为河西走廊是西北走廊的核心部分,除了河西走廊之外,西北走廊应该还包括与河西走廊“呈丁字形、从祁连山南麓往南直达横断山脉”,包括河湟走廊和洮岷走廊在内的“陇西走廊”。 按目前学界的一般看法,甘肃省内至少有河西走廊、洮岷走廊、河湟走廊和陇西走廊等几条重要的民族走廊。其中,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最为突出、重要,是自古以来沟通中原与我国西部、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地的重要经贸文化交流通道,也是中央政府整合西北边疆的桥头堡和战略要地。历史上,河西走廊各民族居民所携带的文明要素——包括中原的农业文明、北亚的游牧文明、西部山脉绿洲文明及域外文明——在广袤肥沃的河西走廊地带交融共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这些文明要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至“一带一路”发展的当代,河西走廊仍然保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共生格局。这种民族关系实践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发展格局,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及其正面社会效果。这些都说明,河西走廊的民族关系实践对提升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需要从历史起源到现实发展、从多民族交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跨学科综合性地对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发展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展示该地区民族关系实践突出的示范价值及其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路径,使相关学术研究服务于新时期的国民教育和民族宗教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