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民俗博物馆 摘 要:民俗博物馆作为展示、研究和传播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开展民俗文化展览,发掘民俗文化的内涵,不仅使观众欣赏到精美民俗文物,也使观众切身体会到民俗文化的魅力。通过从民俗展览策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民俗博物馆的展览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博物馆及其陈列展览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博物馆;陈列设计 民俗博物馆是依托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收藏品等,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将民间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有形和无形的陈列手段,以实现保存地域民俗特色、对民俗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最大限度地展示、研究和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只有熟悉当地文化,才能使地域性的民俗展览独具特色,这是民俗展览策展人应该具备的综合素养,它直接关系到展览的理论水平和展示效果。开展民俗文化展览,把代表民俗文化“展品”背后的内涵和故事发掘整理出来,并以观众喜闻乐见、充满新意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实现博物馆研究、教育、公众服务的功能,还能丰富当下的生活文化,并提供思考和启示,这是我们举办展览的初衷,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博物馆展览对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意义所在。 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关系。内容设计是陈列形式的基础和条件,形式设计对陈列内容具有深化作用。没有好的内容脚本就不会有精品陈列的诞生,相反,再好的内容设计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去包装和表现,那么同样会使其黯然失色。在我们的策展团队里,我主要负责空间布局、展柜造型、文物安排、整体效果评估等形式设计内容,还包括对部分文字内容进行评估,以使其更接近观众的阅读习惯。这种策展安排,能让小组内部对文字和形式进行充分的论证,基本上做到“在更好确定文案内容的情况下,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形式而将其呈现出来”。 民俗文化的展示内容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中物质部分是非物质文化的物化存在,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和衍生物,包括工具、用具、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例如针对《山西民俗基本陈列》展览,通过山西有特色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为展示内容,以及通过有大众集体记忆的一些场景复原,来达到共鸣,不仅能让观众欣赏到精美民俗文物,也使观众切身体会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在一些相对封闭、落后,开发程度不高的地区,保存相对完好民俗资料显得格外珍贵。为了此次展览,我们专门从农村征集大量已经被工业化农业所淘汰或正在使用的生活生产工具,如独轮车、轿车、镖车等这些已经很少见的车具,以及很多在农村中依然广泛使用的农具和生活用具。 展览空间规划要以陈列内容为主导,展品展具的虚实对比提升陈列形式,确定和谐的色彩营造陈列环境,突出主题,强调重点,使整个展示空间主次分明,疏朗得体,错落有致。在《面胜佳肴》展览中,主要是想通过简单的做面工具与工艺来体现山西面食花样的种类繁多,从而体现出山西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展柜虽然占了比较大的空间,但是柜内设置简单概括,与旁边的以面食花样为核心的树形展具的方式形成呼应和对比。“面食树”组团式的集聚手法,尽可能展示面食不同的做法与种类,在整个陈展的基调上,把山西面食精致、细腻的一面表现出来。另外,面食的具象形态与抽象的“面食树”对比,“虚实相生”,创造了无边的空间境界,如果能处理好其中的大与小、疏于密、隐与显的虚实关系,就会使展览的意境表达更为深远。 灯光的选择上,来自窗户的自然采光不足以满足展厅内的采光要求,在农具区域和场景部分选择顶部射灯,对主要展品进行重点照明,突出主次。“面食树”的照明选择是个问题。首先它面积大内容多,不可能用一个或一种灯光覆盖全部区域。最先我们是用三个射灯交叉来给“面食树”打光,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墙面出现明显的明暗对比,影响了整体的美观,在“树”的下部出现明显的阴影投射到别的展品上。最后经过团队研究和老师的指导,在展品顶部暗藏灯管,并使用一冷一暖两种色调,使灯光亮度和照度均匀柔和,既解决了照明问题,又为环境增添了气氛。 《意恐迟归》行旅展览部分,考虑到其主要的展品是一些较大型的车具,所以选择地面陈列的方式比较合适,可以让观众近距离参观,使展品呈现出丰满的立体感和丰富的层次感。而几辆老式自行车采用空间陈列悬空吊挂,全方位展示出展品的外观形态,同时还起到美化空间环境、保持视觉空间的轻盈通透及底层空间的灵活使用。 为了配合民俗生活化的展品,又要不破坏古色古香的文庙古建筑特色,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东西庑有着宽敞明亮的大窗户,结合陈列布局,将自然光与人工照明巧妙结合,进一步拓展光与空间的感觉,既可以保持原建筑风貌特点,又可以弥补传统古建与现代展示之间的矛盾。在行旅展部分,考虑到一个浮雕大背景在自然光的状态下效果被削弱,尤其是阴天与下午时分,室内光线不好,必须要有人工照明来烘托环境,形成展示区整体照明,整体照度均匀,较好地把握展厅内的空间照明,既满足了基本的视觉要求,又起到装饰照明的作用,营造了环境气氛。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现代博物馆展览必不可少的展示手段,这也是我们现阶段比较薄弱的环节。如果能有效利用高科技的多媒体技术,我们就可以把二维空间概念做三维补充,比如面食的多样做法如果有视频资料演示的话,观众便能更直观了解和学习各种面食的制作过程,为观众带来更多的乐趣和亮点。 民俗文化展示与传统文物陈列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陈列重在展示“物”,而民俗陈列重在展示“文化”。这就要求民俗展示需要大量的现代化展示手段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展览的科技含量,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准确定位民俗文化展品的艺术形象,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提升民俗文化的艺术感染力,使民俗文化的陈列展览紧贴博物馆的陈列主题,力求将陈列物品与陈列意境和谐统一,使民俗文化展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通过以故事主题、人物主题、历史主题的形式对民俗展品进行集中展示,不仅可以丰富民俗文化内容,也可以使民俗文化更加生动。 观众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在陈列展览中,要站在观众的角度,营造和谐、融洽的参观氛围,重视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拉近陈列展览与观众的距离,吸引观众。同时,在展览中设置如互动答题、角色扮演等环节,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到展览的情境中,切身感受民俗文化的内涵。此外,可以专门开辟手工坊、视听室等场所,增加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的体验项目。展览期间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等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为人们提供更多与展览相关的文化信息。 互联网和手机应用等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的方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民俗文化展示中,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数字化民俗博物馆,通过微博、微信、二维码和VR等技术手段,与观众进行实时的线上交流互动活动,使网上行程成为博物馆之旅,向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信息,使展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得到延伸和扩展,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的文化展示水平。 优秀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地区、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风土人情、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有些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有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会作为历史的见证,存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希望更多的游客走进太原文庙,走进我们民俗博物馆,使我馆真正成为社会民众分享群体记忆、连通历史和未来的公共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