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二里头遗址发现60年的回顾、反思与展望(3)

http://www.newdu.com 2019-12-02 《中原文物》2019年第4期 赵海涛 等 参加讨论

    
    三 展望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考古勘查与发掘是遗产保护的科学依据和主要推动力,遗产保护是考古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今后的田野考古、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创建以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复原古代社会为主要目标的新型考古模式。我们计划通过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工作,逐步深化多学科、全方位合作的研究模式,努力尝试建立系统的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和价值传播方案。要在严格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和基础上,深入、透彻理解、有效挖掘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蕴含的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转化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讲好二里头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
    (一)田野考古、资料整理、数据库建设工作
    60年来的发掘面积只有遗址现存总面积的1.75%左右,虽取得了重大的收获,但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总体面貌仍有深入揭示的空间。我们将逐步开展以下工作:
    严格遵照新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9)》,在社会考古学理念指导下,突出聚落考古、多学科合作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继续探索二里头遗址出现于此的环境、地貌背景及其后期演变情况。与环境地貌学专家深入合作,对二里头遗址边缘部分先行钻探,并选取边缘部分解剖发掘,努力解决上述问题。
    继续完成对遗址的全覆盖、系统钻探,并选取重点部位进行发掘,了解二里头遗址夏商时期地下遗存分布状况和聚落结构,及其历时性变化。探索聚落内部各种功能区、各种遗存规模、规格、形制、分布位置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别。探索动植物和手工业遗存的种类、数量、分布形态,通过对典型遗存的发掘和调查,了解生业的构成、经营方式,各类手工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管理模式、产品流通、工匠身份、技术操作链和手工业经济形态等。
    践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对城墙、夯土建筑、道路等重要遗存的发掘,尽量借助区域内的晚期单位或剖面,尽可能少地进行解剖性发掘;对重要墓葬的发掘,尽量套箱提取到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套取之前,先对套取所涉及的区域进行解剖发掘。
    充分使用现有高科技手段,利用RTK、全站仪等高科技手段采集遗存地理信息,用photoscan等软件建立数字三维模型,用Arcgis、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等软件绘图。更加注意对发掘过程、资料提取过程、测绘过程的拍照、记录,更多地保留遗存的时间、空间、环境信息。所有遗迹和部分重要遗物发掘前、中、后均按照三维建模要求拍照,之后制作三维数字模型,同时,设置多个控制点测绘三维坐标。
    不断充实完善《二里头遗址田野考古记录与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发掘遗存、各种记录的网络实时查询,进行空间分析研究。科学、系统、大量采集各类测试样品,为进一步开展多学科研究积累资料。发掘的图文资料和实物资料需要妥善保管,建立仓储式陈列室,供人查阅研究。
    考古发掘时即考虑遗址现场保护、文物抢救性保护和遗址的可持续利用,制定工作计划和预案。
    (二)研究工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正由考古学文化编年、物质文化史研究,向以聚落考古为手段的全面复原古代社会生活的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转变。研究领域与课题的多样化,以及研究技术方法的多样化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继续探索二里头都邑出现的环境、地貌背景及其后期演变情况。通过动植物遗存的分析,明确夏商时期二里头遗址一带的动植物种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当时的环境与动植物资源,探讨当时的生业状况。
    进一步探索搞清二里头遗址聚落布局及其历时性变化更多细节,并与同时代其他都邑性遗址的聚落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在文化和聚落的基础上,上升至社会组织、社会结构、政治控制模式与国家的统治模式、网络、国家的兴亡动因、背景等。
    探索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石器、骨角蚌器、陶器制造作坊的分布格局,力求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各手工业的操作链、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环境,分析其产品的原料来源、产品去向、流通情况,探讨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组织结构。
    (三)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工作
    本体安全是遗址的生命线,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二里头遗址安全。同时,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谋求遗产保护与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努力探索既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又能美化城乡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大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双赢的新途径。
    建议成立高级别的协调机构,建立二里头遗址管理委员会或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区,专门统筹、协调二里头遗址及周边村、镇的文化遗产保护、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并纳入国家“中原经济区”战略,发挥二里头文化“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这一崇高地位的优势,建设“二里头文化研究基地”,同步解决遗址区群众生产、生活、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国家相关专项资金(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的运营、维护提供专项财政支持。深入挖掘遗存的价值、内涵,创新展示、利用的思路和形式,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讲好二里头故事。统筹策划遗址分布区内外的居民社会调控、土地利用调整、道路系统调整等规划措施,调控保护区划内村落布局,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化,改善环境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观光农业、特色休闲业的发展。在促进遗址保护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服务业和农业附加值,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对于文物本体的保护,要做到发掘前有针对性预案,发掘中现场紧急保护处理,发掘后及时全面保护。对发现的重要遗迹进行复原和研究,建设3D数字复原模型。发现的可移动文物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妥善保管。进行文保微环境与遗址针对性实验,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
    (四)价值传播与普及工作
    提高报告整理、发表的速度,探索考古报告编写的新范式,尽可能全面、客观、科学发表资料。尽快整理、出版重要遗存图录、资料集。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推动对二里头遗址的专题性和综合性研究,促进面向公众介绍二里头遗址内涵、价值、意义的读物、影像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更好地让二里头活起来。
    在考古工作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将考古发现、科研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报道,确保考古工作与大众宣传两不误。采用制作宣传栏、宣传板、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重大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及时、有效地将遗址考古工作进度、重要发现以及研究成果定期公开发布,使公众及时了解发掘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宣传活动中突出二里头遗址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以及保护的重要性,使公众深入了解考古工作的意义,同时增强公众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及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二里头遗址发现60年来,各级政府机构、干部群众、国内外专家、民众的关注和支持,有力促进了工作的开展。田野考古、研究、保护、展示利用、价值传播和普及工作的成绩和缺点并存,动力和困难同在,希望和挑战相伴。任重道远,我们意识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也对后继有人的二里头田野考古、多学科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价值传播和普及工作的未来充满信心。在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二里头遗址各项工作将谱写出新的篇章,为学界提供更丰富的研究素材、思路与借鉴,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为公众提供更有历史文化魅力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考古,1959 (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墙垣和道路2012~2013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5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1号巨型坑的勘探与发掘[J].考古,2015 (12);赵海涛,许宏.新探索与新收获:近十年二里头遗址田野考古概述[J].南方文物,2018 (4).正文凡引用二里头遗址考古资料而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上述文献。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 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工作回顾[J].待刊.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5号基址发掘简报[J].待刊;赵海涛.二里头都邑聚落形态新识[J].待刊.
    [6]许宏.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考古,2004 (11) .
        (图表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