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魏晋时期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再探讨(3)

http://www.newdu.com 2019-12-12 《史学集刊》2019年第2期 张旭华 参加讨论

    四、中正考察乡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变异
    在考察了魏晋时期中正品评与宗族乡党舆论的关系之后,这里再对中正考察乡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变异略微述之。
    我们知道,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汉代以来乡举里选的旧传统。特别是汉末兴起的名士清议之风和乡里月旦评,更对这一制度的形成确立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以致成为州郡中正职掌乡论和评品人才的历史渊源。早在汉末建安年间,曹操一方面在政治上推行唯才是举、排斥清议的选举政策,另一方面在选拔官吏时又不得不征询当地大族名士的意见,用人“核之乡闾”,(46)从而使曹操统治时期的选举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及至曹丕继任魏王,也继承了曹操在世时所推行的选举政策,且使之更加完善化和制度化。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曹氏父子致力于使名士清议与朝廷选举相统一,乡里月旦与官府品第相统一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标志着乡论清议官方化地位的奠定,而且也是对汉代乡举里选这一传统旧制的发展及其继续。(47)因此,九品中正制既是在汉末察举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的一种选官新制,同时也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和注重乡论的旧传统。因为按照汉代选举旧规,人物评价重在考察而非考试,而理论上对人物评价最全面也是最符合实际的,那就是宗族乡党舆论。(48)所以,将中正品第称为“乡品”,进而考察乡品与乡论的关系,既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九品中正制与汉代察举制度的因革沿袭及其历史渊源,同时也说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品评人物仍须考察乡论,征诸乡评,这也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占据要津,垄断选举,中正定品常常系于门第世资,以致传统的“乡论清议”被蒙上一层浓厚的门阀色彩,实际上已远非汉代之旧。晋武帝时卫瓘在谈到这一变化时就说:“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49)段灼在上表陈事中也说:“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50)鉴此,刘毅在《论九品有八损疏》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51)可见中正定品,完全以门户高低为依归,凡是列于上品者,皆是当朝权势和高门望族,而列于下品者,则是蓬门之俊和寒门庶族。因此,随着九品中正制的门阀化,中正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标准也发生了变化,造成选举只重门第,不重才能,由此产生诸多弊端,加速了西晋选官制度的腐败。诚如元代史家马端临所说:“盖乡举里选者,采毁誉于众多之论,而九品中正者,寄雌黄于一人之口。……故徇私之弊,无由惩革。”(52)不过,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中正“计资定品”的一面,而忽略了乡品与乡论密切联系的一面,恐怕也与史实不符。事实上,门阀士族虽然已经控制了“乡论清议”,并使之变成世家大族操纵地方选举的工具,但就其形式而言,州郡中正仍然是“乡论”的代表,而且政府选官依旧要尊重这种与汉代有异的“乡论”。(53)因为纵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的发展演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度,还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都是只注重考察而不注重考试的选官制度,因而考察乡论始终是官府选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失去了这一环节,选举就无法进行。所以,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九品中正制的这一时代特点,才能进而揭示在门阀制度下,中正操纵“乡论”并“计资定品”的本质特征。
    注释:
    ①《晋书》卷三六《卫瓘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58页。
    ②关于“乡品”一词,宫崎市定解释说:“我使用的‘乡品’一词,似乎在史籍中未曾见到。但是,因为没有其他恰当的词,所以,我取《晋书》卷六四《会稽王道子传》中的‘乡邑品第’,省略为‘乡品’。(增补:此后,在《史林》四十卷一号发表书评的森鹿三教授垂教,方知《世说新语·尤悔篇》中有‘迄于崇贵,犹乡品不过也’。”)[日]宫崎市定著,韩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7页。
    ③[日]宫崎市定著,韩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第63、66页。
    ④[日]川胜义雄著,徐谷芃、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6、72页。
    ⑤[日]谷川道雄著,胡宝华译:《内藤湖南的六朝论及其对日本学术界的影响》,《文史哲》,1993年第3期,第14页。
    ⑥[日]谷川道雄著,胡宝华译:《内藤湖南的六朝论及其对日本学术界的影响》,《文史哲》,1993年第3期,第14-15页。
    ⑦陈长琦:《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第25页;陈长琦:《魏晋南朝的资品与官品》,《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第39页。
    ⑧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祝总斌:《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丙编·典志·第三章《门阀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1页注。
    ⑨参阅张旭华:《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后收入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⑩唐长孺:《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3、235页。
    (11)(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四《选举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27-328页。
    (12)《通典》所说“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有误。可参阅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第二章第二节之“州郡皆置中正”,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03-109页。
    (13)(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三“清议”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66页。
    (14)《三国志》卷九《魏书·夏侯尚传附子玄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5页。
    (15)《三国志》卷九《魏书·夏侯尚传附子玄传》,第298页。
    (16)《晋书》卷三《武帝纪》,第50页。
    (17)《晋书》卷六《明帝纪》,第164页。
    (18)《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清介吉茂传》,第660-661页。
    (19)《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清介时苗传》,第662页。
    (20)《晋书》卷五六《孙楚传》,第1543页。
    (21)《晋书》卷五六《孙楚传》,第1539页。
    (22)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86页。
    (23)《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上》,第2764页。
    (24)(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二六五引《傅子》,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43页。
    (25)参见《三国志》卷九《魏书·夏侯尚传附子玄传》,第295-296页。
    (26)(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二六五引《新论》,第1243页。
    (27)(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二六五引《晋宣帝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第1243页。
    (28)(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二六五引《曹羲集·九品议》,第1243页。
    (29)(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二六五引《傅畅自序》,第1243页。
    (30)《三国志》卷四二《蜀书·谯周传》,第1033页。
    (31)《晋书》卷八二《陈寿传》,第2137页。
    (32)(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三二《职官十四》,第892页。
    (33)《晋书》卷四五《刘毅传》,第1276页。
    (34)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90页。
    (35)《晋书》卷四四《郑袤传附子默传》,第1251页。
    (36)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相辈与清谈”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52页。
    (37)《晋书》卷四四《郑袤传附子默传》,第1252页。
    (38)《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清介吉茂传》,第661页。
    (39)《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清介吉茂传》,第660页。
    (40)《晋书》卷四三《王戎传》,第1235页。
    (41)《晋书》卷五九《赵王伦传》,第1600页。
    (42)《晋书》卷四八《阎缵传》,第1350页。
    (43)(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三《礼六十三》“假葬墙壁间三年除服议”条,第2692页。
    (44)(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三《礼六十三》“假葬墙壁间三年除服议”条,第2693页。
    (45)(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四《选举二》,第330页。
    (46)参阅张旭华:《曹操用人“核之乡闾”试释》,《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后收入张旭华:《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200页。
    (47)参阅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44-46页。
    (48)参阅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45页。
    (49)《晋书》卷三六《卫瓘传》,第1058页。
    (50)《晋书》卷四八《段灼传》,第1347页。
    (51)《晋书》卷四五《刘毅传》,第1274页。
    (5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八《选举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7页。
    (53)参阅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15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