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李大钊.史学要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刘大年.历史研究的时代使命问题//刘大年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宁可.什么是历史科学理论——历史科学理论学科建设探讨之一.历史研究,1984,(3). [5]姚凯、陆健体.历史事实的解释与历史学的客观性.世界历史,1988,(3). [6]陈启能.论历史事实.史学理论,1987,(4). [7]陈光前.关于历史事实的概念.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8]张耕华.有关“历史事实”及其相关问题——兼与陈启能先生商榷.史学理论研究,1993,(4). [9]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1996,(2). [10]庞卓恒.历史学是不是科学——与何兆武先生商榷.史学理论研究,1997,(3). [11]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近三十年探讨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8,(6). [12]李勇.新中国六十年来的西方史学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张芝联.法国年鉴学派简介.法国研究,1983,(3). [14]王晴佳.年鉴学派对我们研究历史的启迪.社会科学,1986,(5). [15]徐浩.探索“深层”结构的历史——年鉴学派对心态史和历史人类学研究评述.学习与探索,1992,(2). [16]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1986,(3). [17]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新认识.历史研究,1994,(3). [18]罗荣渠.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历史研究,1989,(1). [19]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历史研究,1999,(1). [20]王晴佳.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0,(1). [21]程光泉.后现代性与历史学的焦虑.东岳论丛,2004,(2). [22]于沛.后现代主义与历史认识理论.历史研究,2013,(5). [23]刘新成.文明互动:从文明史到全球史.历史研究,2013,(1). [24]何平.全球史对世界史编纂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世界历史,2006,(4). [25]于沛.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1). [26]张旭鹏.超越全球史与世界史编纂的其他可能.历史研究,2013,(1). [27]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2011,(6). [28]王晴佳,张旭鹏.当代历史哲学和史学思想:人物、派别、焦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9]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赵世玲,赵世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0]邓京力等.近二十年来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书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1]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2]杨念群.“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开放时代,2003,27(3). [33]孙江.事件·记忆·叙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4]孙江.新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2006,(5). [35]Néstor García Canclini. Hybrid Cultures: Strategies for Entering and Leaving Modernity. trans. By Christopher L. Chiappari, Silvia L. López.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0. [36]Xupeng Zhang. In and out of the West: 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Historical Theory. History and Theory, 2015,53. [37]Youzheng Li. Modern Theor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 Nachrichten: Der Gesellschaft für Natur-und V?lkerkunde Ostasiens, Jg.2000-20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