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

http://www.newdu.com 2019-12-20 《民族研究》2019年第5期 乌小花 郝囡 参加讨论

    【摘要】守望相助是民族团结的中国化创新表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以草原文化为思想底蕴,以草原丝绸之路为历史传承,以“模范自治区”建设历程为实践基础,内蒙古守望相助理念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相通、目标关联,是更高面向的守望相助。以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同时,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情感以深化认同,汇入文明理念以促进繁荣复兴。
    【关键词】内蒙古;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自治区
    【作者简介】乌小花,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郝囡,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7AMZ004)、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18年度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不断进步,在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等方面为民族地区做出表率,被誉为“模范自治区”。“模范自治区”是内蒙古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守望相助的结果。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结合内蒙古实际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指出:“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守望相助理念既有对内蒙古悠久历史经验的凝练,又有对内蒙古新时代发展的指导,内涵丰富,立意深远,意义非凡。
    本文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上阐释为指导,以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与实践解读守望相助理念: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守望相助理念推动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建设了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应进一步坚持“守”的重要职责、“望”的宏大格局,“相助”的美好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全区力量阔步迈入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从而为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当好模范和表率,提供可复制的理念和经验。
    一、内蒙古守望相助理念的思想底蕴与实践基础
    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主线。“守望相助”一词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守望相助蕴含了相互帮扶、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国际、国内关系时,在不同场合多次使用“守望相助”一词。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内民族关系上的“守望相助”进行全面解析主要是在针对内蒙古民族工作的几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内蒙古民族关系强调的守望相助理念,是基于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草原文化的深厚思想底蕴,以及共同开拓祖国北疆的优秀历史传承,更是基于内蒙古始终赢得与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生动实践经验。守望相助理念是内蒙古各族人民长期形成的美好品质,是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的精神动力,彰显了内蒙古各民族大团结的历史传统。以守望相助为核心理念,“模范自治区”迈向新时代才更具方向、更有底气。
    (一)草原文化是内蒙古守望相助理念的思想底蕴
    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与哲学思想,即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文化类型息息相关、历史上交融发展,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守望相助理念便根植于此。草原文化是守望相助理念的思想底蕴,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开放、包容、共享的草原文化中书写了千年以来守望相助的历史传奇。
    草原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草原文化拥有漫长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几个高峰期的延续,各民族都为草原文化注入了特有的思想观念与伦理价值。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地跨欧亚,在帝国体制下,亚欧大陆东西方文明发生着史无前例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商贸的往来、文化的碰撞、民族的融合、宗教的传播为推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使得草原文化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历史上除了少数民族,汉族也一直是草原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无论是古代的移民屯垦、商业贸易,还是近代走西口的人口大流动,汉族为草原文化的形成、传播贡献了农耕文明的强大力量。
    草原文化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是我国历史上在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先后继承与发展,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狩猎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演变成为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草原文化,这是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并列的中华文明重要源流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影响着草原文化,为守望相助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更多情感理解与文化认同。内蒙古地区一直都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汇合的核心地带,守望相助理念的产生既有游牧方式脆弱性所需要的团结协作,也吸收借鉴了农耕文化中熟人社会的互相帮扶。同样,内蒙古东部靠近大小兴安岭森林地区,狩猎文化因地缘的相近在长期接触中影响着草原文化。借助草原丝绸之路、蒙古帝国扩张等历史契机,东西文化在蒙古高原中交流、碰撞,使得草原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外延性。现今,草原文化在历经千年中依旧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源于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创新发展,为古老的草原文化输入了现代工业文明。文化源流的多元化是草原文化的鲜明特征。
    草原文化既有历时各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共时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主体的多元化与文化渊源的多样性是草原文化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多民族创造的草原文化使得各民族对草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文化认同的一致性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各民族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多元文化的汇入型铸了草原文化开放、包容、共享的重要特点,而守望相助理念的精神内核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二者异曲同工,理念相通。草原文化为守望相助理念的形成提供情感纽带,输入价值观念,为内蒙古守望相助理念奠定深厚的思想底蕴。
    (二)草原丝路是内蒙古守望相助理念的传播通道
    草原丝绸之路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各个民族共同开拓的、沟通欧亚草原的重要通道,促进了物质的交流交换、文明的碰撞、民族的融合,体现了各民族互相需求、唇齿相依的关系,为守望相助理念奠定了历史基础。
    草原丝绸之路是物质交换与文明共生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得益于草原民族的流动性,在长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中,借助马匹这种相对快速的交通工具,草原民族成为东西方物质与文化的最佳传输者。草原丝绸之路沿线设立众多驿站,开通了欧洲与亚洲间的交通。随着大量外国使者、旅行家、商人、宗教人士穿行于草原丝绸之路,东方的丝绸、火药等传到欧洲,而西方的特有物品也不断流入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区,东西方双向的物质交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物质生活,经济上的互通有无,利益上的息息相关无形中增加了各民族的互信与依赖。草原丝绸之路是文明对话的一次巅峰。物质的流动必然带来深层次的文化碰撞,多种文化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交流、融合、升华,是对人类文明的有益促进。例如,儒家文化借草原丝绸之路在中亚进行传播,佛教、袄教、景教等宗教也随着草原丝绸之路来到了北方草原地区,宗教所承载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生哲学等潜移默化地影响草原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存、新兴文化的产生在草原丝绸之路不断上演,各种文化产生相互补益效应,这是文化意义上的“守望相助”,更是内蒙古守望相助理念的哲学基础。草原丝绸之路是物质交换与文明共生之路,在东西方之间构建了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平台,物质的交换带来利益的关切,文化的交流推进文明的进步,草原丝绸之路将草原民族及其周边民族纳入了一个范围宽广的命运共同体,守望相助理念由此延续传承。
    草原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与融合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离不开草原民族的迁徙、流动,在贸易交换、使者往来、宗教传播、和亲贡赐等多种互动方式中,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封闭,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例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草原民族凭借草原丝绸之路满足自身的日常生活需求,并从贸易交换中获利不断壮大,最终在与周边民族发生深度的社会联系中通过组合、分化等形式融入于其他民族之中,促进后起民族和周边民族的发展。
    草原丝绸之路利益关联、文明共生所累积的共通的社会、文化、心理等积淀为内蒙古守望相助理念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当然,历史上的蒙古草原民族关系复杂,各种矛盾频发,历史上各朝各代统治阶级实行的都是民族压迫政策和羁縻怀柔政策,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彻底解决过民族问题。只有到了现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族群众,在内蒙古创造性地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开辟了内蒙古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新纪元。
    (三)“模范自治区”是内蒙古守望相助理念的实践成果
    20世纪50年代后期,内蒙古被誉为“模范自治区”。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代表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提出:“我们希望内蒙古自治区继续成为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榜样!”2007年,胡锦涛同志视察内蒙古时,中央在关于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贺电中赞扬内蒙古为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光辉典范”。201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中,中央代表团盛赞内蒙古长期赢得并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从“良好榜样”到“光辉典范”,再到“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把祖国发展大局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全方位的跨越式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优秀榜样。
    1.“模范自治区”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伟大成就。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包括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56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地区。内蒙古的发展是区内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成果。
    革命时期,内蒙古各族群众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结束后,内蒙古面临着统一与独立的历史问题,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开创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内蒙古人民以坚定的决心和巨大的勇气维护了祖国统一,这得益于内蒙古各族人民优秀的历史传承,得益于内蒙古各族群众早已内化于心的守望相助理念。
    建设时期,内蒙古各族群众始终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在民主改革中,按照中央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根据内蒙古牧区社会发展状况,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的民主改革政策,以公私合营牧场的形式改造了牧主经济,帮助蒙古族群众顺利平稳地实现过渡。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多民族生产合作社,“朝鲜族农民派稻作能手教蒙古族社员种植水稻,蒙古族社员帮助朝鲜族发展牧业,汉族社员向蒙古族社员学习牧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经验,又向朝鲜族学习稻作技术”。这是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的生动体现。虽然内蒙古的民族团结曾受到“大跃进”、“文革”等运动的冲击,但是各族群众经受住考验,不断巩固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全方位、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尤为突出。内蒙古在成立初期,农牧业生产落后,工业发展几乎为零,人民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是全国经济最不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借助党的民族政策和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国家战略,内蒙古迅猛发展,从2002年到2009年连续保持全国GDP增速第一的发展奇迹。进入新时代,内蒙古正在形成经济增长稳定,产业结构优化的良好局面。2018年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 7万亿元和6. 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57. 5亿元,由70年前的一穷二白,发展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十一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九位。内蒙古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这是守望相助理念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2. 内蒙古自治区始终服务于祖国发展的大局。内蒙古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具有大局意识与奉献精神,書写了“同心合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降服坚苦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等光荣故事。与全国各族群众一道承担起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时代重任。正是源于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理想信念,内蒙古各族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组建骑兵部队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计划经济时代,内蒙古在物资调拨等方面始终坚持“先中央后地方,先区外后区内”原则,尤其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自身缺粮的情况下,向国家贡献大量粮食和牲畜。乌兰夫曾明确提出:“我们支援国家闯过粮食关要有两条:一条是多拿出些商品粮给国家;一条是调出大量耕畜和肉、奶、毛、皮等畜产品给国家,帮助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在“三年困难”时期,内蒙古还容留了大量因灾流入的临近省份农业人口,据统计,1956 — 1957年安置了数十万人口从事农牧业,彰显了内蒙古各族群众包容互助的博大情怀。同时,在乌兰夫同志的号召下,众多草原家庭收养了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3000多名孤儿,为国家度过困难时期分忧解难,成为守望相助的光辉典范。
    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外送煤炭和电力居全国首位,乳肉绒粮、煤电油气、稀土石墨等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为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资源保障。此外,“最好牧场为航天”“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优秀事迹在草原和全国传为佳话,体现了内蒙古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全国一盘的大意识。
    3. 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其他省区的援助。内蒙古为全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内蒙古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内蒙古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众多政策支持与平台机遇,是内蒙古发展的强大后盾。
    建设时期,“各族人民建包钢”成为全国支援内蒙古的生动写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决定在内蒙古兴建包钢,但包钢的建设存在众多困难。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动员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数以万计的建筑工人会聚包头市共建包钢,草原包钢由此蓬勃发展。作为内蒙古地区的高等教育学府,内蒙古大学的建立离不开全国多所著名院校的支持,各院校抽调了大量优秀教学人员组建支援内蒙古大学,为内蒙古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建设时期,内蒙古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全国各族群众全力支持,开启了内蒙古的崭新征程。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为内蒙古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1979年国家正式确立了对口支援工作制度,部署北京支援内蒙古,长期以来北京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教育、资金等各方面的帮扶。2000年,国家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在当年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国家给予内蒙古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税收财政、土地矿产、教育人才、民族发展等多方面的政策优惠,为内蒙古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1999年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其宗旨是振兴边境、富裕边民,并于2000年开始在内蒙古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边境旗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始于2001年,内蒙古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被纳入国家扶持范围,高度体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改革开放时期,全国人民对于内蒙古的无私帮扶是中华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传统美德的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