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2)

http://www.newdu.com 2019-12-20 《民族研究》2019年第5期 乌小花 郝囡 参加讨论

    二、守望相助理念的内涵与理论外延
    (一)守望相助理念的内涵
    内蒙古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守望相助史。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内蒙古的历史与现实,对“守望相助”做出了全新阐释,有具体要求,有经验凝练,更有未来期望。坚“守”职责,登高“望”远,团结“相助”,守望相助理念内涵丰富,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准确理解守望相助理念的内涵,对于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1.坚持“守”的重大职责。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必须首先承担起“守”的重大职责,这是守望相助的根基。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各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明确作为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率先发展的职责,明确作为边疆地区维护祖国统一与边疆稳定的职责,明确作为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职责。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应以“守”为底线,继续为广大边疆民族地区做出榜样。
    守好家门,就是守好内蒙古,贯彻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第一个成立的省级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的关键所在,为守望相助理念提供制度保障。新时代,内蒙古要继续守好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丰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
    守好祖国边疆,就是要维护国家统一与边疆稳定。身处边疆地区,内蒙古边境线长,边境人口众多,“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内蒙古赋予的重任。新时代,内蒙古要继续主动承担起戍守边疆与维护国家统一的职责,每一个人都是边防战士,每一个村寨(牧场)都是戍守疆土的哨所,内蒙古各族群众要扎根于边疆地区,厘清稳定与发展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关系,明确边疆群众的权利与义务,为内蒙古和全国的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守好内蒙古各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共同建设亮丽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共同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培养了特有的精神品质,例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概述了蒙古马精神,内蒙古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各族群众不畏艰辛、勇敢前行的“蒙古马精神”,这更是未来内蒙古发展的精神动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时赞扬了乌兰牧骑长期以来默默奉献、坚守岗位、服务人民的精神,这是内蒙古行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典型代表,是内蒙古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底蕴。2019年7月16日下午,习近平听取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情况汇报,对内蒙古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内蒙古的同志认真贯彻党中央要求,弘扬蒙古马精神,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守好内蒙古各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以各民族多元的文化为基础,发扬蒙古马精神,弘扬草原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坚持“望”的宏大视野。守望相助理念中“守”是保持优势,坚持底线,发展自我,“望”则是认清劣势,突破自我,跳出限制。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就是要登高望远,具有大局观、整体观、世界观,将内蒙古的发展置身于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之中,凝聚共识,贡献内蒙古力量。
    “望”就是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当地主要是针对内蒙古各区域而言,要求各区域在发展中要树立整体观,摒弃本位思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对全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西部地区、东部盟市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不让一个民族、一个人掉队。
    “望”就是要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要求内蒙古既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资源,又要打破依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内蒙古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存在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为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开出良方,“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新时代,内蒙古要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煤矿、稀土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培育多元的增长极,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望”就是要跳出内蒙古,有大局意识,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内蒙古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服务大局,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拓展发展新空间,成为最有活力、最具后发优势的地区。视野决定发展,内蒙古要把握全球发展的趋势,构建开放格局,充分发挥祖国边疆和民族地区的优势,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展口岸经济,在基础设施、商业贸易、资金技术等方面搭建合作的桥梁,实现利益共享、文明共生,让更多力量汇入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让内蒙古走向更广阔的平台。
    3. 坚持“相助”的美好品质。“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守望相助理念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守”和“望”的终极目标。新时代内蒙古要更加坚守“相助”的美好品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努力建设守望相助的“模范自治区”。
    “相助”就是要求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内蒙古始终以民族团结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将每年的九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月”,各个盟市都形成了完整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系等。长期以来,内蒙古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没有发生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破坏民族团结活动;内蒙古八分之一以上的家庭是多民族混合家庭,这都足以证明民族团结一直是内蒙古民族关系的主流。
    “相助”就是要求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内蒙古在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着重关注少数群体的发展。例如,针对鄂温克、鄂伦春等人口较少民族,内蒙古先后成立自治旗,从生产就业、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帮扶,确保鄂温克、鄂伦春等人口较少民族能够与其他民族一起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共同繁荣发展贯穿于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的始终,而内蒙古跨越式的全方位发展也是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结果。
    (二)守望相助理念的理论外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守望相助理念的理论外延,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重心理认同与情感相依,是更高面向的守望相助。解读守望相助的理论外延,这为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提出更重大的使命,提供更宏观的视野。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的理念相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亲如家人的情感状态,反映了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这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历史积淀。同样,守望相助理念倡导相互帮扶,互助互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由此可见,保持自我、取长补短,尊重多元、包容多样,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共通的内在逻辑。但是相较于守望相助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更加久远,现实面向更加广泛,影响意义更加深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充实、升华了守望相助理念的内涵。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的目标关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元,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守望相助理念尊崇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开放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的理念方法源于多元的各个民族,但是最终都回归利益相关、情感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既注重各个民族的进步,更关切共同体的发展。因此,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回归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对待多元一体的共同情感态度。
    再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的范围相适。基于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守望相助理念的适用范围都具有宽广性与重合性,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谈到民族工作时强调二者的重要性,在解决港澳台问题时也积极倡导守望相助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坚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需要港澳同胞与内地人民坚持守望相助、携手共进”,“不管台湾遭遇什么风雨,不管两岸关系历经什么沧桑,两岸同胞始终心心相印、守望相助”。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
    三、守望相助理念和实践的伟大意义
    “守望相助”一词由来已久,守望相助也早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融入于中华文化之中,但作为一种内涵丰富且具体的民族工作理念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以及其他地区对守望相助的阐述中逐渐清晰的。守望相助理念既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又有对民族工作的实践指导;既有对内蒙古各项工作的统筹规划,又有对全国各民族乃至国际关系的影响启发,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一)守望相助理念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守望相助理念根植于内蒙古优秀的草原文化之中,践行于草原丝绸之路的千年实践中,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实践基础,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发展蕴含于四个字之中,高度概括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凝练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指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是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内涵表达。
    守望相助理念是对民族团结理论的深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提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对待民族团结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等,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形成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而守望相助理念的提出是对民族团结理论的高度概括,四个字既描述了民族团结的理想状态,更有实现民族团结的方法路径。通过“相助”为民族团结树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价值理念,提出了“戍守边疆,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重任,通过“守”和“望”为民族团结指出实现路径,有价值目标,有技术操作。此外,“守望相助”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高度概括了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准确定位和深厚期望,简洁而凝练,有利于民族团结深入基层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加深各族群众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共识,汇聚力量。“守望相助”理念是对内蒙古各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千年以来民族团结历史的深刻洞察,是对当前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各民族大团结的肯定,更有对未来民族团结的期望重托,是民族团结理论的深化。
    守望相助理念是对“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凝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团结与民族发展关系的描述。胡锦涛同志2003年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确定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并一直传承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机遇共享、共同发展”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必然。守望相助理念是对“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高度凝练,从实践基础上来看,守望相助理念本来就源于各民族相互帮扶、团结友爱的历史传承中,这与新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利益一致、情感相连的共同体实践一脉相承。从核心内容上来看,守望相助理念涵盖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与“相助”的民族发展,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涵相通。从表达方式上看,守望相助理念简洁凝练,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四个字高度凝练了内涵丰富的民族工作主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表达。
    守望相助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守望相助理念的理论外延,而守望相助理念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方法路径。作为当前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心理认同、价值理念等精神层面的共享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提供最为根本性的方法。加强“五个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方式,而守望相助理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之一。首先,守望相助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认同,二者寓意相连,价值相通,守望相助理念从中华各民族“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的历史出发,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元,但更强调促成一体的“相助”,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核心的内容。其次,守望相助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路径,从守好家门到守好边疆,从创造美好生活到注重各民族美好精神家园,从关切自身到大局思维,守望相助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路径多样,切实可行。
    (二)守望相助理念在内蒙古的实践对我国民族工作具有示范性意义
    任何具有影响力的价值观念都是根植于时代需求,服务于社会发展。守望相助理念有理论创新意义,更有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民族关系上提出的守望相助理念拥有宽广的范围外延,其内涵对内蒙古发展、边疆民族地区事务治理、民族工作、国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是守望相助理念最大的价值所在。
    守望相助理念有利于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理念为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内蒙古70多年的发展成就,是全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结果,未来,只有继续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内蒙古才能再创辉煌。践行守望相助理念,要构建内蒙古各民族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有大局意识,站在全国和国际的视野谋划内蒙古发展;要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培养“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思想基础。守望相助理念于内蒙古而言有区域定位,有职责重任,有大局思维,有目标追求,是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在守望相助理念的指导下,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应该继续成为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典范。
    守望相助理念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群众主要的聚居地,关系着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是民族工作的传统区域。2014年,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对民族地区做出了精准定位。“六区”定位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家底”,高度概括了边疆民族地区持续发展的经济潜力、戍守边疆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重任、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战略性的生态地位、脱贫攻坚的社会问题,既看到了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势,也客观分析了民族地区存在的不利因素。守望相助理念与“六区”定位紧密结合,守好家门,保持资源富集优势,克服贫困问题;守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与边疆稳定;树立大局思维,服务于全国发展,保护好水系源头与生态环境;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共建各民族美好精神家园。守望相助理念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明确了路线图,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走入新时代,创造新时代。
    守望相助理念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对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就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结果,现今,“一带一路”倡议在我国覆盖的地理范围基本包含了大部分的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地理位置相邻,对丝绸之路有情感认同,跨境民族的天然关联、语言优势,富集的自然资源等各种有利因素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守望相助理念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开放包容、团结互助的守望相助理念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守望相助理念为底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放光彩。
    守望相助理念有利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判,是对全球化趋势的回应。何谓命运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机遇共享、共同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不可动摇的信念。守望相助的核心内涵恰是命运共同体关系、责任、理念的诠释,守望相助理念的产生是命运共同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命运共同体又是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现实载体。构建中华民族、亚洲乃至世界命运共同体需要守望相助理念的推广、践行,有助于构建推动建设利益共赢、文明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理念是对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总结,是内蒙古肩负的光荣时代使命,承载了党中央对内蒙古继往开来、再创新篇的殷切希望。守望相助理念是内蒙古赢得“模范自治区”的关键所在,更是新时代建设“模范自治区”必须坚守的价值目标。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内蒙古的发展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