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拜占庭破坏圣像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26年到802年,第二阶段从813年到843年,运动的第二阶段在时间、范围和程度等方面无法与第一阶段相比,因此较多学者视运动的第二阶段为第一阶段的回潮。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A.A.Vasiliev,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第1卷,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34-299页。 ②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诸如E.J.马丁:《破坏圣像争端史》(E.J.Martin,History of the Iconoclastic Controversy),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30年版;G.B.拉德纳:《拜占庭破坏圣像之争的起源和意义》(G.B.Ladner,“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Byzantine Iconoclastic Controversy”),《中世纪研究》(Medieval Studies)第2卷,1940年,第127-149页;N.H.拜尼斯:《破坏圣像运动前的圣像》(N.H.Baynes,“The Icons before Iconoclasm”),《哈佛神学评论》(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第44卷,1951年第2期,第93-106页;E.基辛格:《前破坏圣像运动时代的圣像崇拜》(E.Kitzinger,“The Cult of Images in the Age before Iconoclasm”),《敦巴顿橡树园论文集》(Dumbarton Oaks Papers)第8卷,1954年,第83-150页;P.J.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尼基弗鲁斯》(P.J.Alexander,The Patriarch Nicephorus of Constantinople,克拉伦登出版社1958年版;P.布朗:《黑暗时代的危机:关于破坏圣像之争》(P.Brown,“A Dark-Age Crisis:Aspects of the Iconoclastic Controversy”),《英国历史评论》(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第88卷,1973年第346期,第1-34页;J.帕利坎:《东部基督教世界的精神(600-1700年)》(J.Pelican,The Spirit of Eastern Christendom 600-1700),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安东尼·布莱尔等编:《破坏圣像运动:第九届拜占庭研究春季研讨会论文集》(Anthony Bryer,et al,eds.,Iconoclasm:Papers given at the Ninth Spring Symposium of Byzantine Studies),伯明翰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布拉巴克等编:《破坏圣像时代的拜占庭史(约680-850年)》(Leslie Brubaker,et al,eds.,Byzantium in the Iconoclast Era (c.680-850):A History),剑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诸如陈志强:《拜占廷毁坏圣像运动的原因》,《世界历史》1996年第3期;李丽:《试论拜占廷帝国的圣像破坏运动》《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和《拜占廷圣像破坏运动的影响》《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苑一博:《圣像与圣像破坏运动》,《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3期;赵法欣:《拜占廷帝国毁坏圣像运动的影响》,《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③E.J.马丁:《破坏圣像争端史》,第1-2页。 ④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陈志强译:《拜占庭国家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⑤G.B.拉德纳:《拜占庭破坏圣像之争的起源和意义》,第140页。 ⑥陈志强:《拜占廷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212页。 ⑦徐家玲:《拜占庭文明》,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5-96页。 ⑧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Ch.J.Hefele,A History of the Councils of the Church)第5卷,世纪数据图书馆1997年版,第227页。 ⑨E.J.马丁:《破坏圣像争端史》,第30页。 ⑩狄奥法尼斯著,C.曼格、R.司各特译:《编年史》(Theophanes,The Chronicle of Theophanes Confessor:Byzantine and near Eastern History (AD 284-813),trans.by C.Mango & R.Scott),克拉伦登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556页。此文献是八世纪破坏圣像运动原始材料的主要来源。 (11)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565页。 (12)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35-237页。 (13)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565页。 (14)这是一种双面对折的匾牌,用于记载正统派高级神职人员的名单,载入名录的人员将永远受到教会的祝祷。菲利普·B.戈夫等编:《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辞典》(Philip B.Gove,et al,eds,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梅里安韦伯斯特公司1961年版,第639页。 (15)依纳爵·狄尔克努斯:《尼基弗鲁斯传》(Ignatius Diaconus,“Vita Nicephori”),C.德布尔编:《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尼基弗鲁斯历史作品集》(C.de Boor,ed.,Nicephori Archiepiscopi Constantinopolitani Opuscula Historica),托伊布纳出版社1880年版,第189、193、197页。 (16)N.H.拜尼斯主编,陈志强等译:《拜占庭:东罗马文明概论》,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前言第9-10页。 (17)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81-282页。 (18)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564-565页。 (19)此主教会议为反对圣像崇拜大会,君士坦丁五世把该会议的性质定为“大公会议”,但是由于五大主教区宗主教的缺席,该会议的“大公”性质没有得到教会的承认,故称作“无头会议”。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260-261页。 (20)后来海浪把棺木飘到黎诺斯(Lemnos)海岸,伊琳尼皇后把它又送回到查尔斯顿教会。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607页。 (21)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610页。 (22)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71页。 (23)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605-606、609-610页。 (24)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601页。 (25)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72页。 (26)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611页。 (27)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263页。 (28)捍卫圣像崇拜的修道士们受到政府当局的残酷迫害。《一个老人关于圣像的箴言》(The Admonition of the Old Man concerning the Holy Images)描述了当时的恐怖情景:反基督和恨上帝的人出现了。他们把魔爪伸向这群人(指修道士),侮辱他们、恐吓他们,将他们置于死地:手脚被砍掉,眼睛被挖掉,身体被杀伤,财物被抢掠,有的被扔进大海淹死,有的被戴上颈手枷,有的被慢慢饿死,有的被暴徒拖到街上冠以“妓女”甚至“恨基督的人”的罪名,也有的被强令结婚还俗。P.J.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尼基弗鲁斯》,第14页。 (29)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97页。 (30)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98-300页。 (31)优西比乌·潘菲鲁斯:《致君士坦提娅·奥古斯塔函》(Eusebius Pamphilius,“Ad Constantiam Augustam”),J.P.米涅编:《希腊教父作品全集》(J.P.Migne,ed.,Patrologia Graeca)第20卷,天主堂印书局1857-1866年版,第1545页。 (32)L.D.戴维斯:《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历史和神学(325-787年)》(L.D.Davis,The First Seven Ecumenical Councils(325-787):Their History and Theology),礼仪出版社1983年版,第301-302页。 (33)大马士革的约翰:《论正统信仰》(John of Damascus,Exposition of the Orthodox Faith),P.沙夫主编:《尼西亚和后尼西亚基督教会教父文集》(P.Schaff,ed.,A Select Library of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第9卷,基督教著作出版有限责任公司1899年版,第749-750页。 (34)L.D.戴维斯:《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历史和神学(325-787年)》,第299页。 (35)大马士革的约翰:《论正统信仰》,第749-750页。 (36)尼基弗鲁斯:《驳斥一》(Nikephoros,“Antirrheticus Ⅰ”),J.P.米涅编:《希腊教父作品全集》(J.P.Migne,ed.,Patrologia Graeca)第100卷,天主堂印书局1857-1866年版,第243页。 (37)E.基辛格:《前破坏圣像运动时代的圣像崇拜》,第85页。 (38)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256-257页。 (39)爱德华·吉本著,席代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第5卷,吉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64页。 (40)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262页。 (41)E.基辛格:《前破坏圣像运动时代的圣像崇拜》,第142-143页。 (42)P.J.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尼基弗鲁斯》,第53页。 (43)J.帕利坎:《东部基督教世界的精神(600-1700年)》,第120页。 (44)大马士革的约翰:《论正统信仰》,第749-750页。 (45)L.D.戴维斯:《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历史和神学(325-787年)》,第299页。 (46)斯图迪奥的狄奥多:《驳反圣像者》(Theodorus Studitae,“Antirrheticus Primus adversus Iconomachos”),J.P.米涅编:《希腊教父作品全集》(J.P.Migne,ed.,Patrologia Graeca)第99卷,天主堂印书局1857-1866年版,第346页。 (47)P.布朗:《黑暗时代的危机:关于破坏圣像之争》,第6页。 (48)P.布朗:《黑暗时代的危机:关于破坏圣像之争》,第5页。 (49)H.R.帕西瓦译:《前七次大公会议》(H.R.Percival,“The Seven Ecumenical Councils of the Undivided Church”),P.沙夫主编:《尼西亚和后尼西亚基督教会教父文选》(P.Schaff,ed.,A Select Library of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第14卷,WM.B.埃德曼出版社1955年版,第544页。 (50)圣徒崇拜在帝国西部则表现为圣物崇拜。林中泽:《试论古代西方圣徒崇拜的社会功能》,《世界历史》2012年第6期。 (51)大马士革的约翰:《论正统信仰》,第746页。 (52)P.布朗:《黑暗时代的危机:关于破坏圣像之争》,第31-32页。 (53)P.布朗:《黑暗时代的危机:关于毁破圣像之争》,第30、34页。 (54)J.B.布瑞:《东罗马帝国史:从伊琳尼的垮台到巴希尔一世的登基(802-867年)》(J.B.Bury,A History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from the Fall of Irene to the Accession of Basil I.A.D.802-867),麦克米兰出版社1912年版,第430页。 (55)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325页。 (56)大格列高利著,P.沙夫主编:《大格列高利书信选集》(Gregory the Great,Selected Epistles of Gregory the Great,ed.,by P.Schaff)第9卷,基督教著作出版有限责任公司1896年版,第69页,书信105。 (57)大格列高利:《大格列高利书信选集》第11卷,第134-135页,书信13。 (58)“一志论”是关于耶稣基督论的一种学说,主张基督的神、人二性合并于一个单一的意志之中。F.L.克罗斯编:《基督教会牛津辞典》(F.L.Cross,ed.,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2页。 (59)教皇格列高利二世的这两封书信保存于《尼斯宗教会议的决议事项》,可参考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5卷,第75页,注释4。关于这两封信函是否为格列高利二世所写,部分学者存疑,但大部分学者认为信函是真实的。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257页,注释81。狄奥法尼斯在《编年史》中多处提到格列高利二世的这两封信函。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558、565页。 (60)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46页。 (61)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47页。 (62)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47页。 (63)斯塔迪亚是古希腊罗马长度单位,一个斯塔迪亚相当于607英尺。 (64)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47-248页。 (65)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48-249页。 (66)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50页。 (67)理查德·P.麦克布里安:《教皇列传:从圣彼得教皇到约翰·保罗二世》(Richard P.McBrien,Lives of the Popes:The Pontiffs from St.Peter to John Paul 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68)雷蒙·戴维斯译:《八世纪教皇列传》(Raymond Davis,trans.,The Lives of the Eighth-Century Popes),利物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1页。 (69)R.柯林斯:《天国钥匙的守护者—教皇权的历史》(R.Collins,Keeper of the Keys of Heaven:A History of the Papacy),基本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70)雷蒙·戴维斯:《八世纪教皇列传》,第21-22页。 (71)金塔兰特是古时流行于希腊、叙利亚、巴勒斯坦及巴比伦的货币单位,在希腊,一个金塔兰特等于6000个德拉克玛(drachma)。 (72)L.D.戴维斯:《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历史和神学(325-787年)》,第21页,注释13。 (73)雷蒙·戴维斯:《八世纪教皇列传》,第62-64页。 (74)雷蒙·戴维斯:《八世纪教皇列传》,第50页。 (75)罗沙蒙德·迈克特里克主编:《新剑桥中世纪史》(Rosamond Mckitterick,ed.,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第2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76)伯恩哈德·肖尔茨译:《加洛林编年史:〈法兰克王家年代纪〉和尼特哈德的〈历史〉》(Bernhard Scholz,trans.,Carolingian Chronicles:Royal Frankish Annals and Nithard's Histories),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42页。 (77)华莱士-海德里尔编译:《弗莱德加编年史第4卷及续篇》(J.M.Wallace-Hadrill,ed.,and trans.,The Fourth Book of the Chronicle of Fredegar with its Continuations),托马斯·纳尔逊父子有限公司1960年版,第109页。中译本可参考陈文海译注《弗莱德加编年史(第4卷及续篇)》,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78)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65-266页。 (79)雷蒙·戴维斯:《八世纪教皇列传》,第70页。 (80)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74-275页。 (81)肖尔茨在注释中提到让底里宗教会议同意了圣像崇拜。伯恩哈德·肖尔茨:《加洛林编年史:〈法兰克王家年代纪〉和尼特哈德的〈历史〉》,第182页,767注释1。 (82)雷蒙·戴维斯:《八世纪教皇列传》,第95-96页。 (83)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77-278页。 (84)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80页。 (85)L.D.戴维斯:《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历史和神学(325-787年)》,第312页。 (86)L.D.戴维斯:《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历史和神学(325-787年)》,第312页。 (87)L.D.戴维斯:《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历史和神学(325-787年)》,第311-313页。 (88)雷蒙·戴维斯:《八世纪教皇列传》,第118-119页。 (89)罗沙蒙德·迈克特里克:《新剑桥中世纪史》第2卷,第328页。 (90)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558页。 (91)雷蒙·戴维斯:《八世纪教皇列传》,第10页,注释45。 (92)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41页。 (93)狄奥法尼斯:《编年史》,第564-565页。 (94)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39页。 (95)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56页。 (96)理查德·P.麦克布里安:《教皇列传:从圣彼得教皇到约翰·保罗二世》,第120页。 (97)Ch.J.海菲利:《教会公会议史》,第241页。 (98)执事保罗著,威廉·达德利·福柯译:《伦巴德人史》(Paul the Deacon,History of the Langobards,trans.by William Dudley Foulke)第6卷,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07年版,第289-293页。 (99)W.古德拉赫编:《加洛林书信》(W.Gundlach,ed,.“Codex Carolinus”),《日耳曼历史文献》:《墨洛温和加洛林时代书信集(1)》(MGH.,Epistolae Merovingici et Karolini aevi Ⅰ),魏德曼1892年版,第504页,书信11。 (100)W.古德拉赫:《加洛林书信》,第554-555页,书信42。 (101)J.赫琳:《基督教国度的形成》(J.Herrin,The Formation of Christendom),凤凰出版社2001年版,第395、453页。 (102)J.赫琳:《基督教国度的形成》,第391页。 (103)W.古德拉赫:《加洛林书信》,第550页,书信38。 (104)W.古德拉赫:《加洛林书信》,第605页,书信74。 (105)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267页。 (106)P.J.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尼基弗鲁斯》,第103页。 (107)尼基弗鲁斯:《致教皇利奥三世函》(Nikephoros,“Epistula ad Leonem Ⅲ Papam”),J.P.米涅编:《希腊教父作品全集》(J.P.Migne,ed.,Patrologia Graeca) 第100卷,天主堂印书局1857-1866年版,第196-197页。 (108)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268-269页。 (109)大格列高利著,P.沙夫主编:《圣大格列高利书信集》(Gregory the great,Register of the Epistles of St.Gregory the Great,ed.,by P.Schaff)第3卷、第7卷、第8卷,基督教著作出版有限责任公司1895年版,第853页,书信53,1058页,书信30,1093页,书信24。 (110)大格列高利:《大格列高利书信选集》第13卷,第234页,书信38。 (111)克里斯顿·兰尼:《中世纪教皇使节机构的基础》(Kriston Rennie,The Foundations of Medieval Papal Legation),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112)罗沙蒙德·迈克特里克:《新剑桥中世纪史》第2卷,第781-783页;N.H.拜尼斯:《拜占庭:东罗马文明概论》,第99页。 (113)大卫·鲁斯康博主编:《新剑桥中世纪史(约1024-1198年)》(David Luscombe,ed.,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c.1024-c.1198)第4卷,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31-232页;徐家玲:《拜占庭文明》,第365-366页。 (114)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拜占庭国家史》,第191页。 (115)罗沙蒙德·迈克特里克:《新剑桥中世纪史》第2卷,第371页;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拜占庭国家史》,第195页。 (116)F.德沃尼克:《拜占庭和罗马首席权》(F.Dvornik,Byzantium and the Roman Primacy),福特汉姆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101页。 (117)F.德沃尼克:《拜占庭和罗马首席权》,第97页。 (118)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331页。 (119)J.帕利坎:《东部基督教世界的精神(600-1700年)》,第162-163页。 (120)J.帕利坎:《东部基督教世界的精神(600-1700年)》,第156页。 (121)克莱蒙那主教立德普兰德著,保罗·斯郭特立迪译:《克莱蒙那主教立德普兰德作品全集》(Liudprand of Cremona,The Complete Works of Liudprand of Cremona,trans.by Paolo Squatriti),美国天主教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252页。 (122)安德鲁·劳斯:《东部希腊教会和西部拉丁教会(681-1071年)》(Andrew Louth,Greek East and Latin West,The Church AD 681-1071),圣弗拉基米尔神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08-309页。 (123)罗沙蒙德·迈克特里克:《新剑桥中世纪史》第2卷,第328页。 (124)罗沙蒙德·迈克特里克:《新剑桥中世纪史》第2卷,第599、617、751页。 (125)J.帕利坎:《东部基督教世界的精神(600-1700年)》,第149页。 (126)布朗温·尼尔:《七世纪的教皇和殉道者:教皇图书馆馆长阿纳斯塔修斯的政治圣徒传记》(Bronwen Neil,Seventh-Century Popes and Martyrs:The Political Hagiography of Anastasius Bibliothecarius),布雷博斯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127)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拜占庭国家史》,第18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