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博物馆藏一尊明代关羽铜造像,体积之庞大、铸造之精美,造型之独特,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少见。造像通高172厘米,宽118厘米,重578千克。关羽头戴包巾,巾带飘垂于双肩。面庞方阔,表情威严,浓眉竖立凸起,凤目微合,鼻弓高突,五缕长髯飘散胸前。身着铠甲,虎头护腹、护肩,腰束带成结,自然飘垂,下着战裙,脚穿战靴。游戏坐姿,左手作掌状拍在大腿上,右手握拳平放于右腿上。整体铸造精美,造型有力,特别是在细节处理上一丝不苟,衣纹刻画细腻流畅,战甲战裙纤毫毕现,面部表情栩栩如生,人物动作生动自然,凸显出关羽威风凛凛的忠义形象,反映了明代铸铜工艺的极高成就。 关羽形象,一般有文相坐像、带刀立像和骑马出征像三大类。新乡市博物馆藏此尊造像,却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形象,既不是跨马出征或手握大刀立像,也不是一手持书、一手捻髯夜读《春秋》的儒将像,而是一种威风凛凛的戎装坐像。此造像不借助任何仪仗兵器等道具,就将关羽忠义神勇、气撼山河的形象充分展现,颇具庙堂之气。 传奇经历 此尊造像原在范县旧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续修范县志》有载:“关帝像在旧城西峰寺内,高六尺,铜坚工细,形容严肃。”范县旧城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二十里,明代因黄河水泛涨迁徙后,“城郭市肆,顿成坵墟”,不复存在。 据今范县张庄乡李楼村村中老人讲,此尊造像是村上李氏先祖自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立村后,勤俭持家,经营有方,遂成当地巨富,献巨资铸关公风磨铜像一尊供奉,以佑宗族。清朝年间,李氏祖上在范县旧城购地拾捌亩,建古佛堂一座,将关公铜像移此供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局动荡,战火不断,李氏族人将铜像请回李楼村中守护。日军侵华,铜像遭日军觊觎,在李氏族人的保护下曾辗转多乡,抗战胜利后又回归村中。几经颠簸,铜像胡须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弹孔,似乎在诉说辗转中历经的磨难。解放初期,铜像被运至当时的平原省省会新乡,后入藏新乡市博物馆。 三教神祇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羽美须髯”“有国士之风”。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江表传》:“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渲染了关羽的儒将风采。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的形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形象逐渐定型为头裹青巾,身着绿袍,红脸长髯,胯下追风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他是忠义楷模,日战沙场,夜读春秋,文武双全,威震华夏,兼文韬武略于一身,集美德高行于一人,形象几近完美。 在中国历史上,关羽是唯一一位被儒释道三教共同供奉的神祇:儒家认为孔子是以言立身,而关羽是以行立身,故尊其为“武圣”“关夫子”,与“文圣”孔子齐名;在道教中,关羽被尊称为“关圣帝君”“关公”“关帝”,宋徽宗信奉道教,封其为“崇宁真君”;佛家将其列入佛教的护法神,尊称为“伽蓝菩萨”。 闪耀东瀛 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日本曾举办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大三国志展”,展览持续近一年,先后在东京、北海道、神户、福冈、香川、名古屋、群马七地巡回展出,好评如潮,参观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创下了中国文物展日本观众之最,被盛赞是“一场在日本历史上绝无仅有中国国宝展”。 2019年7月,三国志特别展再次在日本东京开展。在这两次相隔十多年的展览中,均有一件最大、最重、被用作宣传海报封面的重量级文物,居于“C”位的明星展品。这件展品正是来自新乡市博物馆的关羽铜造像,此文物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