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观点 >

安徽省淮北市发现汉代画像石祠

http://www.newdu.com 2020-02-10 东南文化公众号 朱永德 等 参加讨论

    朱永德 解华顶 李玲 马胜 马峰 顾芳 闫艳妮
    淮北市文物局
    摘要: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文物部门清理出两座汉代石祠C1、C2。C1保存完整,呈"凸"字形结构,前室后龛,内部刻满画像。经研究,这是第一例经考古发现、且配置构件完整无缺的汉代小祠堂。其独特的平面布局,抱鼓石形建筑风格,在全国皆是首次发现,填补了汉代祠堂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淮北; 汉代; 画像石; 抱鼓石; 小祠堂
     
    2019年元月,淮北市文物局根据群众报告线索,在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淮北大唐发电厂西侧的洪山南坡抢救性发掘两座汉代祠堂,其中一座保存完整,一座前期遭到破坏,仅存几块祠堂构件。两座祠堂相邻较近,建造于朝向东南的山坡处,因遭受泥石淤积,掩埋于表土下,幸存至今两个祠堂北部所依的小山当地称作洪山,因此将该祠堂定名为“洪山汉代画像石祠”。现将两座祠堂分别介绍如下。
    洪山祠堂发掘场景
    一、1号祠堂
    C1朝向南,其构造为前室后龛,呈“凸”字形结构,前室铺地基石高于后龛铺地基石。整个祠堂东西宽1.62、南北进深1.52米,保存基本完整。C1朝向南侧,两侧有间断用粗糙山石垒砌的石墙,应是早期被破坏的墓垣。C1大致位于南部墓垣的中间位置。C1由9块青石组成,内部刻满画像,依次为前盖顶石1块,刻画“吉羊双鱼图”;左右侧抱鼓石2块,分别刻画“狩猎图”、“车马出行图”;后盖顶石1块,刻画“神仙祥瑞图”;左右侧壁石2块,分别刻画“建鼓舞”和“六博杂耍图”,后壁石1块,刻画“楼阁宴饮图”;前室基石1块,其上雕凿一只耳杯;后龛基石1块,左、右及后侧边缘皆刻有规整的浅槽,用于摆放左、右及后壁石。
    二、2号祠堂
    C2早期遭到破坏,其建造形制和布局与C1相同,为前室后龛布局。原址仅存祠堂基石2块,左侧抱鼓石1块,残缺一半的前盖顶石1块。距C2东南约3米处发现1块后龛盖顶石,应是早期C2被拆除时所弃置。C2朝向正东,有墓垣间断与C1相连,之间相距不到2米,应与C1墓主人同属于一个家族。C2东西残宽1.48、南北残长1.31米,与C1基本相同。C2由5块青石组成,其中刻有画像的3块。依次为前室盖顶石,刻画“吉羊双鱼图”;前室左侧壁石,抱鼓石形,刻画持钺武士、车马出行;后龛盖顶石刻画题材与C1后龛盖顶石基本相同,从左至右依次为西王母、羽人、玉兔捣药、青鸟、九尾狐、龙马、羽人、东王公;前室地基石,在临近后龛室左右两侧位置雕凿了两只耳杯,基石横向铺置于前室,略高于后龛室基石;后龛地基石,略低于前室,左、右及后侧边缘皆刻有规整的浅槽,方便摆放左、右及后壁石。
    三、结语
    洪山汉代画像石祠C1、c2体量不大,形制矮小,应属于山东嘉祥宋山1号小祠堂类型。洪山汉代画像石祠由前后盖顶石、左右两块抱鼓石形壁石、后龛左右侧壁石、后壁石以及两块基石组成,其前室后龛的建筑布局要比山东宋山1号小祠堂复杂许多,是一种新的汉代祠堂建筑形制。尤其是前室的两块抱鼓石形制独特,使祠堂看上去更加的美观别致,更具有装饰艺术效果。洪山汉代画像石祠两座祠堂画像风格一致,采用阴线刻与剔地较浅的浅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技法,是阴线刻技法向浅浮雕技法迈进的时期,刻画技法、刻画题材与徐州汉王乡“永平四年”(61年)小祠堂有相近之处,因此建造年代应不早于东汉中期。相关研究认为,这类祠堂的营建者一般为小官吏或中小地主。
    洪山汉代画像石祠1号石祠复原图
    汉代祠堂是对地下墓葬中死者进行祭祀的地面建筑,其四壁皆刻画精美的画像,宋代时就引起金石学家们的注意。历经千年沧桑变化后,现存完整的祠堂极为罕见。根据蒋英炬、杨爱国著《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汉代祠堂建筑仅发现于皖北、苏北和山东地区。多年来,这一区域虽然不断有汉代祠堂资料的公布,但是除了山东长青孝堂山祠堂是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汉代祠堂,其他发现的祠堂基本残毁,倾圮成零散的构件。像洪山汉代画像石祠这类小祠堂,所用石材形体不大且较规整,并刻有图像,很容易被后人拆除并再利用,故在此之前,尚无完整的汉代小祠堂见诸于考古报告。因此,洪山汉代画像石祠应是第一例经考古发现、且配置构件完整无缺的汉代小祠堂。
    经研究,目前所知的汉代石质结构祠堂有四种类型:第一种为单开间平顶房屋式建筑的小祠堂,洪山汉代画像石祠也可归于这一范畴;第二种为单开间悬山顶房屋式建筑;第三种为双开间悬山顶房屋式建筑;第四种为双开间悬山顶后壁有龛的祠堂。但洪山汉代画像石祠的发现足以证明,除去以上四种汉代祠堂建筑类型,在皖北还存在一种形制独特的汉代祠堂,这就是抱鼓石形汉代祠堂。抱鼓石形汉代祠堂大多发现于皖北淮北市、萧县以及苏北等区域,尤其是淮北市,在20世纪80年代迄今基本建设中出土了数量可观的这类祠堂构件。这种祠堂一经发现,就引起广泛关注,相关学者对这种祠堂进行了分析研究由于一直缺乏详实的田野考古发掘资料,人们对这种祠堂的建造形制和布局始终莫衷一是。洪山汉代画像石祠的发现,证实了这种祠堂的存在,展示了这种祠堂建造形制和布局,明确了祠堂内画像的基本刻画题材和配置方向,为人们更好地研究这种祠堂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C1、C2相邻而建,虽祠堂朝向不同,但其墓垣共用。从祠堂建造形制以及画像刻画风格来看,祠堂应是同一批工匠在一个时期而为,因此C1、C2应是同一家族墓地中不同墓葬单独建设的祠堂。笔者认为,祠堂前室基石上雕凿耳杯,其功能是为祭祀墓主服务;后龛功能应是用于摆放墓主的神位,类似安徽宿县褚兰汉墓祠堂内镌刻的“胡元壬墓碑”,只不过“胡元壬墓碑”是镌刻在祠堂的后壁石上,而洪山汉代画像石祠后龛内则可能是摆放物件,其材质可能为石质或木质,因其可被随意移动,早期即已丢弃或毁坏。
    总之,洪山汉代画像石祠的发现,使我们获得了非常重要的汉代墓上祠堂建筑形制、画像石配置等考古资料。尤其是C1建筑构件完整,其独特的前室后龛布局,抱鼓石形建筑风格,在全国皆是首次发现,填补了汉代祠堂研究的空白,其学术研究价值非常重要,是难得可贵的汉代文化瑰宝。
     
    执笔:朱永德解华顶
    (本文由作者据原文精简,原文刊登于《东南文化》2019年第6期。图表注释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