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献检索统计和文献分析梳理相结合有助于多维度捕捉中外怀特研究40年(1978-2018)的趋势和动态。中英文文献检索数据表明,怀特研究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集中在语言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以及《历史与理论》、《克莱奥》、《新文学史》、《史学再思考》等国外学术期刊,怀特专题研究逐渐从怀特的诗学和叙事理论转向多维研究,并逐渐聚焦历史哲学问题。国内外文献分析探讨了怀特思想在促进学科相互融通并促使学科的重新界定中的推动作用,以及文学理论和修辞学理论在充当怀特史学理论研究工具的过程中如何不断地被怀特修订和拓展。这两种研究结果说明,怀特的遗产不仅是思想理念,更多的是这些思想给很多学科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问题,因而怀特研究体系不会因怀特的逝去而消亡,而是会一直参与到我们的话语之中,并激发国内外学者借助其理论框架进行反思、对比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 关 键 词:海登·怀特研究 史学理论 文学理论 修辞学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主体间性修辞理论”(13YBA4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培玲,中南大学外语学院特聘教授。 一、引言 一个文本能够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它的经典性,而且在于它的思想或理论的突破性。2019年1月汉斯·凯尔纳(Hans Kellner)在《史学与理论》(History and Theory)上发表的《耐用品》一文指出,美国学者海登·怀特(Hayden White,1928-2018)于2018年3月5日辞世,但怀特的作品,尤其是《元史学》,并不会因怀特离世而离开后世的话语,而是能流芳百世,这不仅仅是因为怀特思想的突破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甚或是不一致性,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这本历史作品或怀特本人始终能够作为修辞参与者参与到话语中。①美国修辞理论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把永无休止的学术对话比做一个客厅,学者们参与对话然后离开,然而对话却不因学者们的离开而休止;学者们的话语在后来者那里或被认可、驳斥、修正,或被遗忘、淹没。②近50年来,怀特从未离开过这个永不休止的对话大厅。 怀特理论思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博士论文,③60年代的《历史的重担》,成熟于1973年的《元史学》,怀特研究则始于1973年德雷(W.H.Dray)的《现代历史哲学的政治性:给海登·怀特的回复》一文,④到1978年盖雷·福勒(Gary Fuller)的《海登·怀特论历史叙事》一文时才初具规模。⑤据《史学与理论》期刊主编理查德·范恩(Richard Vann)1998年数据库检索统计,1973-1993年20年间引用怀特的期刊论文已达1000多篇,⑥此后学者对怀特的关注度居高不下,从微软学术提供的数据可见一斑:怀特共有121个作品,所有作品被引9199次,其中被引率偏高的作品排名如下:《元史学》2155次,《形式的内容》1573次,《现实再现中叙事性的价值》1344次,《话语转义:文化批评论文集》1269次。通过英文数据库检索,笔者发现从1978-2018年的40年间,仅在怀特影响最大的语言文学、史学和考古学、哲学等学科里,引用“Hayden White”的学术文献就达14663个。国内对怀特的研究始于1987年杨周翰先生的一篇短文《历史叙述中的虚构:不同的解释》,经过十余年的大量译介,1997年初具规模,到2018年,全文引用怀特的论文总量据知网统计已达3134篇之多。 本文通过对1978-2018年间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中英文期刊论文和怀特专题研究的梳理,探讨怀特思想给史学、文学与修辞学理论等学科所带来的震撼、恐慌、困惑和反思,文献梳理多侧重学科相互碰撞、互相融通以及学科重新界定等问题,因而难免顾此失彼,敬请谅解。为了多维度捕捉和探究中外怀特研究40年(1978-2018)的研究趋势和动态,本文首先借助文献检索统计怀特研究构成的巨大知识体系的整体发展趋势、学科分布情况、学术期刊关注度以及专题研究发展动态,然后梳理探讨怀特的史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和修辞学理论相关联的文献,着重分析怀特在借助文学理论和修辞学理论发展他的史学理论的过程中对三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融通和重新界定起到的推动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怀特研究经久不衰的原因不仅在于怀特史学理论中的创新性思想理念,更多地在于其史学理论为诸多学科提出了无穷无尽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