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江苏镇江 刘丽文 中国并非狮子的产地,狮子的故乡在非洲、中亚、西亚和美洲。狮子最早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狮子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章和元年(87)大月氏与安息国各遣来使进贡狮子,一般认为是狮子在中国出现的最早年代,最典型的是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四川省雅安高颐墓前的一对石狮,看上去有些像虎,但狮头比虎多了鬣毛,狮子身上有双翼,带有西亚装饰艺术的风格。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狮子图案作为佛教艺术中常用的题材,出现在陶瓷器上。镇江工地出土的北朝青釉瓷镂空有胆莲花尊(图1),在尊的腹部饰有狮面纹,极好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题材特征。 关于“狮子”的名称,也有许多称谓。如“狻猊”、“辟邪”、天禄”等,郭璞注:“狻猊,师(狮)子,亦食虎豹。”唐代高僧慧琳提到:“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1978年2月,溧阳县竹箦公社中梅大队发现一座北宋元祐六年墓,在墓室的壁龛下面嵌有琉璃狻狸缠枝花砖(图2)。该砖呈长方形,长28.5厘米,宽12厘米,厚2厘米,砖面模印狻狸穿梭于缠枝牡丹中,花纹线条流畅,施酱黄与绿釉。明清时期狮子作为吉祥图案常常出现在瓷器上,如将一对狮子和如意配合在一起寓意“事事(狮狮)如意”;将一只大狮配一只小狮寓意“太师少师(太狮少狮)”;五头狮子在一起寓意“五子登科”;狮子和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事事平安”;狮子滚绣球表示财源不断、子嗣昌盛等。 相传雄狮和雌狮在一起相戏,狮子的毛便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活泼可爱的小狮子。因此,明清的狮子图案都与球联系在一起,表示多子多福。镇江博物馆藏有1件明弘治双狮结带绣球纹盘(图3)。此盘口径24厘米,高4.8厘米,足径12.7厘米;呈菱花口折沿式,浅腹、圈足,圈足内施白釉;盘外壁为仿龙泉青釉,刻划花瓣纹;盘内底心绘双狮结带绣球纹,周围和口沿边一圈为螺旋纹。狮子双眼平视,尾呈火焰状,二狮摇头摆尾在滚动绣球。二狮滚绣球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汉代开始流行。《汉书·礼乐志》:“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称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子(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太狮、少狮是官名。《书·周官》云:“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变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太师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是在朝中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少师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为辅导太子的官员。师、狮谐音,这是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反映古人祈望升官的愿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