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史 教育文化史领域论文不多,偏重于文化交流,汉文在西域文史、佛经及学校教育等方面。 姚大力讨论了大陆构造过程如何塑造出新疆作为东西交流“瓶颈”的地形地貌特征,人类在新疆的生存环境及其生计方式,新疆与其外部世界的政治关系,以及对新疆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和保留在新疆出土历史文献中的各种古代语言等一系列问题,由此认为新疆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37周泓通过昆仑龙池与东西之龙、狮子舞与模拟舞、西派摔跤、西域佛教之于古代都城等四个方面考溯古代汉地之部分西域文化,指出从古至今,西域文化不断进入内地,与南北方汉文化水乳交融逐渐成为现今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8朱玉麒探讨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高宗时期“北馆文书”的流传及早期研究。39付马对于两种回鹘语《阿离念弥本生经》写本做出比较研究,指出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在西州回鹘,佛教取代了摩尼教,汉文佛经逐渐取代了吐火罗佛经,成为回鹘佛教徒译经的主要来源。40冯璇指出新发现旅顺博物馆藏“汉史”残片反映出晋唐时期“汉史”在西域的流传状况。41 历史地理 在历史地理研究方面侧重于路线、地名考证及地图、图志研究等方面。 侯杨方复原了玄奘帕米尔段路线,梳理和评价了自19世纪以来有实地考察经验的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学术史以及国内的相关代表性成果。42陈国灿、吾迈尔·卡德尔考证出“末胡营”是专供商胡居住和交易的市场,不仅是古丝路上进行国际贸易的商城,也是西域商胡进行祆教活动的场所,其遗址就在高昌故城东北面的巴达木村。43刘振刚通过敦煌写本《西州图经》探讨了唐代高昌县。44席会东通过梳理宋元明时期的地图,指出中原王朝和西域民族政权都有西域图籍传世,分别表现了不同的西域景观和西域观念。45成一农指出宋至清中期之前的全国总图中很少有表现“西域”地区的缘故在于中国古代“重华轻夷”的天下观,不过自此之后发生转变。地图中对“西域”的描绘由“历史”转向了“现实”,这不仅因为清朝长期以来经略西域,而且也受到近代“疆域观”演变的影响。46马木子通过明清西域形象的制作与经世学术,河源考证与西北经略,同文之治与乾隆朝西北舆地研究的展开等方面,勾勒出十七至十八世纪士人知识世界的变迁,对于西域乃至中亚的的认识不断拓展,而这一切与清朝政治进程紧密相连。..(1.1)哈萨克斯坦学者巴哈提·依加汉根据清代地图及纪行中有关哈萨克的记载,探讨了清朝对哈萨克的认识过程、某些史料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个别具体史事的发展等问题。..(1.2)黄晓东、宋晓蓉指出《新疆图志》在对确认国家领土,维护领土主权和中华民族认同三个层面体现出国家意识。..(1.3) 在学术回顾方面,买玉华从多个层面回顾了1949年以来民国新疆史研究。..(1.4)葛承雍对近年来吐蕃在西域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反思,指出不能不顾唐朝封建文明高度发达与吐蕃部落军事联盟奴隶制的差别,将吐蕃与唐朝一样并列文明古国,这样不仅完全违背了基本史实,放弃了族群的价值判断,而且混淆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问题。..(1.5) 在会议方面,2018年7月13日,帕米尔智库成立大会暨第六届边疆中国论坛在兰州文理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帕米尔智库”旨在打造一个以帕米尔高原人文地理、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主要内容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智库数据服务。2018年9月15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北庭历史与文化研究暨第三届北庭学研讨会在新疆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赴会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且展开讨论。这次大会显著扩大和提升了北庭学研究的影响力,为北庭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2018年新疆史研究继续有了新的发展,研究主要来自疆外学术群体,显示出新疆(西域)研究在全国的影响力。研究史料拓宽到史书、档案、(佛经、图经)写本、文书、图志、报刊、信札、墓志、族谱、纪行、游记、地图等文本,且逐渐开始重视满文为主的其它文字材料。在选题上继续侧重于政治史,尤其是清代治疆领域。在边疆民族方面,更关注民族融合和一体多元的主题。在西北传统宗藩关系方面,对西北边疆地区的哈萨克越来越关注。但总体而言,对于经济史和文化教育史领域关注不多。专题研究的深化和新领域的开拓将是新疆史研究的今后发展方向,且要有现实关怀,加强环境史以及结合一带一路视角下的新疆史研究,加强西域与内地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交流互动研究。此外,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基本上以传统的历史文献解读方法为主。包伟民指出,“只有从更为综合的视域与更加多样化的取向,以追求更为敏锐的抽象能力,是改进史学研究方法的必由之路”47。这一观点也可同样应用于新疆史研究。 注释 1.参见张云《历史上新疆、西藏两地区域互动与中原王朝的西部边疆经营》,《西域研究》,2018年第4期,第1-10页。 2.参见张安福《大宛之战对中原治理西域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8期,第124-131页。 3.参见张曙晖、王兴宇《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民族及其与王朝的关系--基于<汉书>的分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67-72页。 4.参见郑言午《汉朝政权对西域民族地区经略的革故鼎新》,《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10期,第165-168页。 5.参见薛宗正《郭虔瓘生平辑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85-94页。 6.参见田海峰《唐高宗时期的西域时局及经略检视》,《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71-78页。 7.参见王平、何源远《清代新疆博克达山官方祭祀与王朝秩序》,《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第113-120页。 8.参见王希隆、杨代成《清顺康雍三朝对天山以南地方政权与地方势力政策述评--以叶尔羌、哈密、吐鲁番与清朝的互动关系为中心》,《西域研究》,2018年第1期,第40-55页。 9.参见杨圣敏《杨增新治理新疆的思想与措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4期,第1-13页。 10.参见高月《试论20世纪30年代内地与新疆间的交通勘探与建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1期,第131-140页。 11.参见冉笙祺《民初新疆第二届省议会研究》,《西域研究》,2018年第3期,第55-62页。 12.参见李楠《西汉王朝西域都护的行政管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年第4期,第93-99页。 13参见张伯国《清代回疆办事大臣衙门章京职任考察》,《清史研究》,2018年第2期,第59-68页。 14..参见张莉《“办事大臣-小伯克”:在军府制与札萨克制之间--乾隆二十六年吐鲁番地方民众管理体系的调整》,《西域研究》,2018年第4期,第25-35页。 15.参见方华玲《论乾嘉道时期派令废员总办乌鲁木齐地方一切刑名钱粮事》,《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80-87页 16.参见方华玲《“废员”林则徐与道光朝南疆勘地》,《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50-56页。 17.参见易锐《疆土理念转型与藩部体制变革:晚清新疆建省的观念因素》,《西域研究》,2018年第4期,第15-24页。 18.参见高月《从藩部到行省--清政府对新疆的再统合(1875-1911)》,《文化纵横》,2018年第3期,第124-133页。 19.参见永莉娜《图伯特任职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时期满文档案译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50-56页。 20.参见锋晖《乾隆朝新疆“格绷额”案研究》,《西域研究》,2018年第1期,第56-6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