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梵蒂冈的《拜客问答》 《拜客问答》是来华耶稣会士汉语学习的重要文献,长期以来鲜有人研究,2015年郑海娟对法国国家图书馆“释客问答”以及西班牙托莱多耶稣会档案馆的“拜客问答”藏本(1714年入馆)做了初步研究。收入Borg.cin.503中的《拜客问答》与法国、西班牙的版本都不相同,然而在内容上极为接近。根据郑海娟的描述,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没有注音,也没有外译,可能是较晚的版本。西班牙托莱多耶稣会档案馆藏本在文本上与梵蒂冈藏本几乎相同,只是页面布局不同:西班牙本是最左侧为逐字对译词,中间汉字,最右侧注音;而梵蒂冈本是汉字在最左栏,其次是注音,最右栏是西班牙句子翻译。这三个抄本都没有确切时间和作者。 这篇文献的重要性在于,这是明代来华耶稣会士留下的重要历史文献。夏伯嘉认为从文中的“今早四更鼓时便进朝里去修理自鸣钟”可判断是利玛窦所作,郑海娟从头戴方巾这一明朝着装而被清朝处以肢裂酷刑这一点推断,《拜客问答》确系明末在京城的耶稣会士所为。《拜客问答》使用的语言是官话口语,内容是外地来京人士拜访西士,西士进朝里修理自鸣钟,不曾见面。接着,又有大理寺大堂带着同伴来访,宾客闲谈,谈及地理、气候、物产、习俗、语言、饮食等诸多对中国人而言堪称奇闻的内容,最后是一篇关于狮子的伊索寓言。凡此种种,郑海娟判断这篇文献应该是利玛窦所作。同时,由于这篇文献的问答体材料被用于训练新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如何与中国文人交谈,同时多附有拉丁字母注音和欧洲语言译义,可以被视为晚明来华传教士的重要官话口语教材之一。 这篇源自耶稣会士学习官话口语的《拜客问答》被收入Borg.cin.503中,与反对耶稣会士中国礼仪立场的《圣教孝亲解》收在同一册中并非偶然。事实上,当时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语言障碍,在这一点上,有关汉语的工具书和著述,通过入华天主教传教士传抄而在各个修会的传教士之间流传。这份《拜客问答》证明了尽管当时耶稣会与多名我会在传教策略上有着严重分歧,但在汉语学习上确是相互联系,同为一体的。 五、结 语 晚明是中国历史的大变局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学进入中国,基督宗教开始在中国传播。近年来,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虽然在个案研究上不断有所突破,但总体研究尚有待于展开。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段历史是一个交错的历史,历史叙述已经不能仅限于中国本身,欧洲各教会之争和梵蒂冈在这一时期都卷入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从全球史视角来看,明清之际这段历史中国和欧洲发生了互动;从文献来说,欧洲各传教修会所藏的中外文文献对明清时期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梵蒂冈图书馆所藏Borg.cin.503文献为题做一初步研究,充分反映了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文献的丰富性和重要性。随着《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其余各辑的陆续出版,将会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学界对中国明清史、中国基督教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注释略。原刊于《史学史研究》2016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