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明孝宗实录》编纂思想探析(3)

http://www.newdu.com 2020-04-27 《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 时培磊 程彩萍 参加讨论

    三、皇帝中心与为尊者讳
    实录作为专门为皇帝修史之用的史书编纂形式,自然离不开帝王这个核心。在《明孝宗实录》的编纂思想中体现为两点:一是史事记录活动完全以皇帝为中心,二是记史论史为尊者讳的意识明显。
    皇帝及皇亲国戚的事迹在历朝实录的内容中占据了中心地位,这是由实录的性质决定的。实录“既是国家大典,又是皇家私史”,既要记录国家政事,又要记载皇帝的活动,而国家政事的处理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皇帝身上。《明孝宗实录》编纂人员在内容的取舍上自然以选取皇帝事迹为重心,围绕皇帝及皇亲国戚的言行举动都要记录下来。从《修纂凡例》的规定中即可发现:
    一、即位礼仪及赏赉之类皆书。
    一、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册立皇后、皇太子及册封诸王郡王、王妃加封,太长公主并追封皇子公主皆书,其制度仪注有新定者书。
    一、皇太子及皇子生书,亲王之子生已赐召者书,诸王嫡长孙生亦书。
    一、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等神,宗庙祧祫祔享及遣官祭岳镇海渎、帝王陵寝、先师孔子皆书,有新增祀典及淫祀革罢者亦书。
    一、凡诏书悉录全文,若敕书及御制文录其关事体之重者,有特敕褒勉臣下、抚谕远人及恤刑宽贷之类悉书。
    一、凡文武大臣有宣召谕问皆书,顾命之辞备书。凡宝玺图书及诸王郡王宝将军仰并仰符仰记皆书。
    一、大驾卤簿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东宫、亲王、郡王、公主仪仗有新置及增损者书。
    一、皇帝大婚、皇太子冠及诸王长公主冠婚皆书,其礼仪有新定者书。
    一、经筵日讲及皇太子出阁读讲皆书,赉宴等项恩典亦书。
    一、凡新王之国及郡王受命往某地皆书。
    一、命驸马仪宾悉书。
    一、凡亲王、公主、郡王、郡主、镇国等将军、驸马、仪宾、公侯伯岁禄,官吏俸给,军士月粮有新定折支全支条例并书。
    一、每岁圣节、正旦、冬至、郊祀、庆成大宴皆书,遇节赐宴亦书,有特旨赐节假亦附书。
    一、中外文武官有特恩赐予皆书,命妇遇庆节有赐亦书。
    一、丧葬之礼及上尊谥册文议文等项备书,山陵迁附书,亲王、郡王、公主、郡主、丧葬皆书。
    一、营建山陵备书,建各王、王妃、公主坟皆书,其制度有增益亦书,郡主以下奉敕建者书。
    围绕皇帝及其宗室的凡例规定约占凡例总条数一半以上,充分说明了实录作为“皇家私史”的定位。其他诸如奏疏、人物传记等亦多有皇帝的参与,收录的奏疏包含了皇帝的批复,大臣传记往往会提及皇帝的恩典。然而以皇帝事迹为核心的编纂思想并未动摇《明实录》 “国史”的地位,因为于史官而言,皇家与国家的概念并不冲突,在记录皇帝活动的同时也彰显了如何治理国家的举措。
    为尊者讳的编纂思想既是史官传统儒家修史思想中的一部分,又掺杂了现实中的需要。虽然儒家修史首先倡导秉笔直书,但在维护君主专制社会时也承认了“为尊者讳”的合理性。早在孔子修《春秋》时便表现出了“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思想。有学者将这种对立统一的史学观念概括为“直书——曲笔”一体两翼:“它既以至公至正的秉笔直书约束口含天宪的皇权政治,‘与天子争是非’,又以合乎名教的曲笔讳饰迎合君主政治,为‘尊者讳’。”恰阐释了这一矛盾。另一方面,实录的编纂官皆为新皇帝所任命,是奉旨为刚刚故去的老皇帝修史,其行文不能不考虑新旧皇帝的特殊关系,以防止招致对先皇不敬的罪名,惹祸上身。这也是实录纂修官的一种现实考量。
    此外,《明孝宗实录》叙事的主角孝宗皇帝礼遇大臣,很多编纂官皆为弘治旧臣,他们对孝宗皇帝的知遇之恩深怀感激。加之武宗即位后宠幸宦官刘瑾屡次侮辱众臣,引起大臣们对孝宗皇帝的追思。如林俊称:“恭述我孝宗敬皇帝大渐,顾命我皇上及三阁老之言,余老泪横出,呜咽重不可胜。”出于故旧君臣情谊,编纂官在《明孝宗实录》中难免为其遮瑕粉饰。
    以纳谏之事为例,明孝宗被誉为虚怀纳谏的贤君,《明孝宗实录》中收有不少大臣指陈时弊,劝谏明孝宗的奏疏,以宣扬明孝宗的这一可贵品质。但是,过多收录这类奏疏,难免展现出孝宗为政出现很多过失,不利于其贤君形象的维护,因而《明孝宗实录》对这类奏疏的收录极注意节制,特别是对待言词激烈者,一般不予收录。明初著名的一则劝谏疏为进士李文祥所奏《永保天命疏》,疏中指陈当时的弊政用词非常苛刻,首先弹劾内阁执政者:“臣谨以切于今日者,昧死为陛下言之……顷者在位多废,人权移内侍,赏罚任其喜怒,祸福听其转移。仇视言官,痛加摧挫,公行贿赂,滥授冗员,阿顺者则交相接引,骤至超迁,违忤者则巧为谗谤,远遭窜逐。朝野寒心,道路侧目,譬诸身之疾病正如心腹之痈疽,释此不图,终难言治。伏愿陛下密访渠魁,明彰国宪,择谨厚谦畏者随侍左右,以供使令,更宜博选大臣,谘诹治理,推心委任,不复嫌疑如此,则体统正而近习不得分矣。”接着痛陈司法有失公允威胁国体:“顷者法司惟狥已私,不恤国宪,豪横有恃者虽重罪必曲宽容,贫弱无告者虽小嫌必深钩巨,惠及奸究之雄,养成倾颓之俗,纪纲尽废,体统荡然,家家僣王侯之居,富室拟公窃之用,奇技滛巧,渐成上侵。伏愿陛下申明典章,使执法之官一遵成宪……”。最后劝谏明孝宗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今言官迹其议论不无过激之偏,要其心志皆出忠诚之切,更愿陛下少霁严威,輙加优礼,言切而理惬者必引导以尽其情,识寡而辞拙者亦含容以加其意,谏诤无隐者褒其直而勿责其非,猷谋可采者奖其情而勿亟行其策,惟当断以一心,不必摇于众口。大率君子之言决非小人所利,倘一问及必以前事中伤,如有嫌疑必赐片时引对。”李文祥自知此疏言辞偏激,在奏疏结尾自我辩护道:“臣草茅新进,积无怨雠,岂不自谋率尔狂戆。但思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吉凶休戚,实相关隐默谩欺,情亦安忍,故不避斧钺历尽愚。”
    李文祥的奏疏上呈以后,引起内阁当政者及明孝宗的不满,以历练为名,将其除授陕西咸宁县县丞。《明孝宗实录》记载曰:“文祥先上书指斥时事,言甚切直。上以其新进浮薄,命除授繁剧县佐,令其历练。”该句将奏疏的信息披露,而对于其内容只字未提。李文祥此奏疏及其遭遇,引起了满朝轰动,立刻就有很多官员上疏论救。南京吏部主事夏崇文上疏言:“迩者进士李文祥赋性狂直,言事过中,干冒天威,钦除县佐,此盖陛下保全文祥,使之历练,恩至渥矣。臣窃忧之,文祥一身之去就不足深惜,但恐天下之人传之不真,闻之不切,概以为言者得罪,直道难容,有累陛下初政之美……伏望将文祥特赐洪恩,追还新命,俾天下知文祥虽有妄言之咎,幸逢陛下纳谏之明,天下幸甚。”然而明孝宗未加俞允。至弘治二年(1489)正月方被调回中央任兵部主事。明人作李文祥传,称“孝宗即位,上《永保天命疏》触忌讳。”可见《明孝宗实录》未收载其疏,乃出于为尊者避讳的考虑。
    总之,《明孝宗实录》编纂思想总体遵循了中国古代官方修史的思想,在实际编纂时因总裁官焦芳的个人原因出现偏差,但据实直书仍占主导。特别是在诏令、奏疏的收录上基本遵循原文照录或遵从原意的原则,在人物传记的撰写和评论上也能秉持客观公允的态度。当然,为了发挥以史资治的作用,纂修过程中更要突出对明孝宗勤政清明的政治形象,并为明武宗树立榜样形象。直书实录与经世致用这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矛盾,在《明孝宗实录》的纂修中也有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对孝宗形象塑造和为尊者讳的关系处理上,实录纂修官还是处理的比较恰当。作为明朝纂修实录中承上启下的一部实录,《明孝宗实录》的编纂思想既呈现新的特点,也为其后的实录纂修提供了参照。从历史编纂学角度对《明孝宗实录》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深入研究明代官方史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