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的构建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跨越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信息、商品和人员流动不断增长,时间节奏感以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中国史学研究者该如何应对西方后现代史学理论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应该如何努力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后现代史学兴起之时,世界史坛发展出从全球出发来审视人类历史活动的史学理论,即全球史观和全球史体系,这是一场堪称史学革命的实践。然而,受后现代思潮的深刻影响,全球史对历史传统的批判多于建设,它虽然动摇了传统史学的思维方式,但没有建立起全新的历史解释体系。此外,“已有西方学者自承,全球史所追求的文化平等理想,如果仅靠他们自身,不管付出多少努力也无法实现,因为他们为其生活体验、教育经历和话语环境所限,写不出来完全非西方立场的东西。迄今在西方较有创新性的全球史杰作往往出自研究印度史、中国史的专家之手,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全球史的发展多么需要非西方史学家的参与。”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在世界史学术体系中占有自己的位置,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体现中国气派。 构建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以认识和分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为研究起点,世界史建构的中心主题应是人创造历史及人和自然共生共存,叙述人的生产活动,研究生产活动中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进而探究社会结构,揭示社会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形成严谨、缜密而又彻底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将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视为从“地域”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这既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部分,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考察整个人类社会的理论根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 构建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要推动历史方法论的发展和融合。任何学科的进步都伴随着研究方法的突破,世界史学术体系构建需要综合各种最新的方法,在历史研究中贯通融合。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历史编纂学出现过诸多方法论流派,其不断变化,反映了西方传统认识论的困境。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以兰克史学为主流的实证主义,其核心是通过史料批判确定史实,对历史事实不作任何价值判断;年鉴学派方法论的核心是跨学科、长时段地理解整个社会结构;向全球史的转向,跨越了国家、地区与民族,跨文化的互动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注重社会经济形态的有序更替,从整体上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时间向度去考察西方历史方法论的趋势,只有通过整体的、动态的历史解释模式,才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部机制。因此,新时代的史学方法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整体史观为方法论核心,与时代精神内涵相融合,进而探寻人类历史整体性的真相,解释并认识历史本质。 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是世界历史上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在中国向全球性大国迈进的过程中,国别和区域研究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传统的国别史和地方史书写,主要强调“国家”概念,是19—20世纪西方主权民族意识觉醒和国家发展的史学呈现,具有殖民时期绝对话语权及核心—边缘—半边缘的色彩。与此不同,中国提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在方法论上是一种以整体性为核心的相融贯通,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既是对相关国家或特殊区域文化的系统性认知,也是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内在动因的整体性历史解释。国别和区域研究是对人类活动的诸多空间单元,特别是尚处于研究匮乏乃至空白地区的发现和探究。以整体性历史解释为导向,坚持方法论的融合,对它们进行系统性研究,最终形成对人类整体历史的全覆盖,既有助于对这些地区文明的深入认知,更有助于推进和完善世界史学术体系,构建中国学派。 构建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要推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明确其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使命与社会责任。一种思想、理论、学说、知识、学术,从创立、发展到传播运用,总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来塑造和表达出来,且话语体系不完全等同于语言,它是有特定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语言系统。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人类社会既充满希望又面临重大挑战,在“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下,史学研究者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强对人类命运、全球问题的关切,多提出一批原创性概念和理论,建构出能与国际学术界主流体系有效对话的世界史话语体系,这是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内在诉求,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标识性意义的中国概念和话语体系。“一带一路”基于整体的空间范畴,将广大亚非欧地区纳入经济发展大潮之中,承认文明交流互鉴,秉承彼此的互联互通,既彰显整体历史演进的逻辑,又承载起中国的话语表达,这是东方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新探索。中国世界史的理论与实践将中国最新成果推向世界,从与国际接轨到参与世界、融入世界,再让世界倾听中国概念和话语体系的历史讲述,并引导国际史学界的讨论和探究。 构建中国世界史学术体系,要以问题意识作为史学理论创新的起点。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事实上,史学创新过程也是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历史研究的动力之源。在世界史研究中,关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本质问题和时代性问题,回应并解决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回应史学重大前沿问题,回应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环境变迁、医疗健康和恐怖主义等具有共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体现历史学人的学术良知,也是以世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与当下时代需求相结合,关注人类未来的创造性发展。因此,构建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唯物史观为前提,注重史学方法论的融合发展,多设置议题,扩大和深化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用中国的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与内蕴,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行动与目标指明未来。 〔作者马瑞映,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