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机理与路径(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西北民族研究》(兰州 吴本健 罗玲 王蕾 参加讨论

    五、结论、启示与讨论
    结合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通过“主体多元化、对象全覆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扶贫创新,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协调互补,解决了常规教育扶贫的遗留难题和贫困人口的多维贫困问题,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跨越贫困陷阱。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创新的贫困治理效果主要通过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实现。首先,教育扶贫创新可以直接提高不同年龄阶段深度贫困人口的教育可得性,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改善文化贫困,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有效地缓解了多维贫困状况。其次,除了直接作用机制之外,教育扶贫创新还可以通过示范效应、邻里效应和回流效应间接作用于贫困治理。
    因此,应当基于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及其贫困群体的特征,推广“主体多元化、对象全覆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扶贫创新模式,在提高贫困人口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其思想意识,根除其落后观念,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现高效、高质量脱贫。
    当然,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创新过程也隐含了一些问题。比如,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贫困群体缺乏正确的语言文字学习观,0—3岁贫困儿童未纳入教育扶贫范围;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待提升等。因此,宣扬正确的语言文字学习观、建立村级0—3岁儿童养育中心、推广有条件(附加接受教育的条件)转移支付的扶贫方式等,可能会成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下一步的改革方向。
    ①《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指出:对建档立卡学龄前儿童,确保都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对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对建档立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建档立卡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建档立卡学龄后人口,提供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
    ②按照相关标准,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高于22%、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低于2200元、无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七项以上指标达不到省标准的,则为极度贫困村。
    ③“三建”即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四改”即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五洗”即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
    ④“板凳工程”即“送板凳、送床铺、送餐桌”活动,旨在引导凉山州彝族群众移风易俗,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
    ⑤数据来源:实地调研。
    ⑥数据来源:实地调研。
    ⑦数据来源:实地调研。
    参考文献:
    [1]曾天山.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提升教育扶贫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贫实践为例[J].教育研究,2016,37(12):35-42.
    [2]李兴洲,邢贞良.攻坚阶段我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教育与经济,2018,(01):42-47.56.
    [3]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03):66-71.
    [4]薛二勇,周秀.中国教育脱贫的政策设计与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17,38(12):29-37.
    [5]张丽君,吴本健,王飞,马博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
    [6]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02):44-53.
    [7]叶澜.教育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27.
    [8]李兴洲.公平正义: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2017,38(03):31-37.
    [9]唐智彬,胡媚,谭素美.比较视野中教育扶贫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选择——基于主要国际组织和机构理念与行动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04):37-44.
    [10]曲蕴,马春.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图书馆杂志,2016,35(09):4-8.
    [11]宇秀琴.基础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成因与突破[J].教学与管理,2008,(27).
    [12]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器物文明的代际传承[J].中国社会科学,2011,(06):109-120.223.
    [13]Wilson,W.J.The Truly Disadvantaged:The Inner City,the Underclass,and Public Polic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4]Durlauf,S.N.The Memberships Theory of Poverty:The Role of Group Affiliations in Determining Socioeconomic Outcomes[R].General Information,2000.
    [15]Ludwig,J.,et al.Long-Term Neighborhood Effects on Low-Income Families:Evidence from Moving to Opportun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3):226-231.
    [16]Fang,Y.,& W.Zou.Neighborhood Effects and Regional Poverty Traps in Rural China[J].China & World Economy,2014,22(1):83-102.
    [17]Eun,C.S.,L.Wang & S.C.Xiao.Culture and R2.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5,115(2):283-303.
    [18]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五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020(2):67-74.
    [19]石智雷,谭宇,吴海涛.返乡农民工家庭收入结构与创业意愿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13-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