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基于彝区237户贫困农民的调查数据,以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为考察指标,通过案例和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研究发现,“内轻外重”的收入增长态势、指标化的绩效约束和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劳务推动脱贫的双重悖论:一方面,转移就业能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和非农收入,促使其能在短期内实现脱贫,但却很难通过非农就业促进农业经营,进而推动贫困户实现长效脱贫;另一方面,转移造成贫困户建房滞缓、适龄学生辍学现象加剧、老人健康风险增加等问题,但其对改善农民的形象贫困、教育质量和人居环境有积极效应。最后提出深化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完善脱贫考评机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及多元筹资机制等建议。 关 键 词:劳动力转移/精准脱贫/彝族聚居区/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转移对彝族聚居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15BSH080)、“嵌入性扶贫对彝区乡村治理的影响及其发展研究”(19CSH028)、四川省社科院2019年度项目“劳动力转移对彝族聚居区贫困户精准脱贫的影响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张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四川 成都 610072;伏绍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农户脱贫的重要途径。2017年,我国有2.86亿农民工到城镇就业,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增长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2亿人,同比增长1.5%。①从收入情况来看,2017年农民工年均月收入3485元,按此测算,一个农民工每工作一个月所获得收入即可实现一名贫困人口脱贫(当年贫困标准为人均纯收入低于3300元)。由此可见,劳动力转移就业对贫困农民脱贫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通过劳动力转移来促进农民增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而许多地方的实践也证实了政府通过推动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减贫效果。但在那些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是否也能促进贫困户脱贫?其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应如何优化政策以促进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 一、文献回顾 学界关于劳动力转移对农户脱贫影响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其一,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增加农户收入。有研究从家庭异质性特征论证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收入效应,认为转移可使农户人均收入提高10.6%,②非农收入或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的增长源。③也有研究论证了转移就业对山区农户收入的影响,认为农民外出打工能增加家庭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但却对家庭农业收入有负向作用。④其二,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贫困发生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增加非农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而减少贫困。⑤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对缩减贫困人口规模、降低贫困发生率有着积极作用。⑥贫困农户通过转移就业可以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摆脱转出地经济不发达和非农就业机会欠缺的约束,利用先发地区发展机遇来实现自身脱贫。⑦其三,劳动力转移存在自利和利他两种动机。自利迁移只能改善转移者的自身福利,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福利改善并不明显;利他迁移能够改善家庭其他贫困人口的福利状况,⑧其四,农户脱贫不能仅以收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按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要求,农户脱贫标准包括了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吃、穿、住、教育、医疗等方面,因此应以收入为基础构建多维脱贫指标体系。具体操作中,对收入的核算,要从收入的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评估收入稳定性与增长潜力;对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的评价,要从保障内容、水平以及保障措施的制度化水平、地方财政匹配水平和支撑能力等方面,考察评价保障措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⑨ 上述研究对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做出了积极性的探索,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减贫的关系,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经济收入角度分析转移的减贫效应和作用机理,没有充分考察转移对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脱贫要素的影响。其次,关于贫困户收入的调查数据上,研究者要么选择政府统计数据,要么采取入户调查数据。前者存在脱贫绩效约束下的数据准确性问题,后者存在农民认知缺陷造成的数据完整性问题,基于此的研究容易出现测算结果的失真。 二、本文理路 (一)思路和方法 本文以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⑩为精准脱贫的要素指标,基于田野调查形成的数据材料,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贫困农户精准脱贫指标要素的影响。精准脱贫的具体考察指标包括家庭收入及结构、食物需求满足、穿着保障、医疗和健康、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等基本要素(参见表1)。 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问卷调查。课题组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2018年11月,先后3次到凉山州的喜德县、冕宁县、西昌市等地进行调研,在9个村庄进行实地调查。对部分外出务工农民进行了调查,现场填写完成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37份。(2)参与观察。2017年12月到2019年4月期间,笔者被选派到凉山喜德县挂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期间,笔者参与了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建设、东西部协作劳务输出等工作,并以“局内人”视角对彝区劳务输出与扶贫行动进行深入观察。(3)访谈。在课题组调研和笔者挂职期间,我们就劳动力转移相关问题先后进行了61个访谈,主要是焦点座谈和一对一访谈。对象包括州县两级政府办、农办、农劳办、扶贫移民局、人社局、统计局等部门的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两委干部,劳务经纪人、打工者等。(4)文献分析。通过对专业期刊、政府内部文件、贫困户收入台账等资料进行分析,掌握和理解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户脱贫的真实影响情况。(5)数据查验。笔者利用在基层政府的挂职机会,将调查数据与政府内部数据进行比对、查验,重点是农户的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中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数据,以使研究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区域和田野调查(11) 凉山彝族聚居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短板。劳务扶贫是凉山彝族聚居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早在2010年凉山州就确立了劳务开发“双百工程”(12)。为了促使贫困户能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州级政府先后制定了多个政策文件,如《支持劳务中介机构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展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深入推进我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指导意见》等。2017年,全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7.78万人,比上年增长5.07%,全年实现劳务总收入207.4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1.62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2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31亿元,人均劳务收入1.17万元。按照全州440万农村人口(13)测算,全州农民人均劳务收入4716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3%。可见,劳务收入已成为凉山彝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为了使研究更深入和可靠,我们在喜德县选取了9个彝族聚居村进行考察。被调查的9个村均是贫困村,其中有1个极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69.65%)。在2016-2018年间,已有7个村的实现贫困退出(2016年2个、2017年2个、2018年3个)。9个村都实现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尚有1个村的道路面未硬化。9个村到最近的县城的平均距离为17.6公里。 调查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地理条件、人口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据实地考察来看,地理垂直纬度与彝族人口比例具有正相关性,与人口文化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性,即随着海拔的上升,彝族人口比例也会上升,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则会下降。因此,我们依据地理垂直纬度将村庄分为高山村、二半山村和平坝区三种类型。平坝区的贫困村地理气候条件相对较好,贫困人口占比约为15%左右,其本质上属于发展层次的贫困;二半山的村庄以坡耕型、缺水型、瘠薄型等中低产耕地为主,贫困人口占比为20%~30%,其可持续生计环境脆弱、生计资本薄弱;高山的村庄土地破碎、质差,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受高寒天气、饮水条件、医疗卫生和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带贫困家庭患病人口比例远高于前两类地区,贫困发生率在30%~50%,个别村甚至达到70%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