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基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民族教育概念再构(2)

http://www.newdu.com 2020-06-17 《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 韦兰明 参加讨论

    二、彰显文化自信的民族教育新概念再构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发展为各国提供经验,中华文化成为各国学习交流的热潮。为此,民族教育概念建构要体现出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国思想与中国理论,是一种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表达,要为各国贡献中国智慧,要成为他者的他山之石。
    (一)“一体多元”的文化自信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多民族特色最基本的体现是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980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香港的演讲中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费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56个民族已结合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中华民族是“一体”,56个民族是“多元”。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孕育诞生、发展进步、分化交融,形成56个民族。各民族创造多姿多彩的文化,各自精彩、各自纷呈,共同凝聚铸造出极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从国家、民族形成的历史来看,我国是多民族形成的统一国家,历史上有分有合、合的多而分的少,最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当下现实来看,我国是合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体多元格局在现代世界上得到广泛承认的。因此,进入新时代应该更加强化一体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人们的思维应该从“多元一体”转向“一体多元”,自觉认知“一体”是前提、是基础,“多元”是要素、是动力。
    自信是人的一种态度和意识。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同时又是对当下当前的文化状态的自觉认知,进而产生对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中华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56个民族对中华文化来源、发展和趋势的认同。中华文化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面是各民族的文化,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组成中华文化的实体内容。第二个层面是中华文化,或者中华民族文化,由第一个层面文化组成,各民族文化作为要素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共建、共同、共享的优秀文化,比如,各民族都强调的真、善、美,勤劳、公平、公正、公义,爱党、爱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等,这些文化不是某一个民族独有独享的,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当中共同的体验和表述,是一种共建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历久弥新,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民族文化自信是“一体多元”文化自信的基础。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体”的组成要素,不只是名义上的,更应该是实际上的、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全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和认同的,而对“一体”“多元”的理解和认识上,则有不同的认知自觉。“多元”不但民族成份多,而且有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分的特点,汉族人口占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多数民族,汉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之主流文化;其他55个民族人口只占有百分之十以内,为少数民族,其文化称为少数民族文化(俗称民族文化)。在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有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忽略或漏缺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放眼在高层,而盲区在基层;有一些人则将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人为地分为两个立面,分开研究、平行践行。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忽略一些、漏缺一点似乎在短期内没有太大的问题。这些观点,看似合理,其实不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少而成份多,民族文化样态多,如语言文字,55个少数民族使用百种以上的语言,使用人口为6000多万人,有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本民族文字,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尽管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人口似乎很少,但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种众多,名副其实的是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财富。因此,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民族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民族文化自信,便没有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会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民族文化自信,就没有完整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就会影响文化自信的高度、广度和深远。培育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
    (二)“一体多元”的教育自信
    坚定“一体多元”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一体多元”教育自信,用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育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中华文明扎根于中国大地,凝聚着中华各民族人民的非凡智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永续繁衍的血脉。因此,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中国教育自信,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延续“根”凝聚“魂”,用中华民族文化营养培育中华儿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教育自信增强文化自信,用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成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为世界教育的发展理念及模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个国家实行的教育体制总是离不开它生存的文化环境,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教育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国家教育的目的、性质和内容,这便是教育具有的国家逻辑和生成规律。中国发展历史是“一体多元”发展和形成的历史,多元文化教育是中国不可或缺的教育特色。构建教育体系必须体现“一体多元”文化自信的教育特色,建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符合教育学段特点的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和完善教师教育知识体系,丰富和提升教师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及传道技能。特别是彰显多元文化教育特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体系的建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将55个民族文化纳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中,构建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为目标、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育体系。
    我国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的属性,但更具有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中国民族教育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以教育自信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一体多元”不但是政治格局,而且是文化格局,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形成并日臻完善的格局。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体多元”的要素,也是“一体多元”的基础。各民族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要素动力作用,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强大做出重要助力贡献,并成为在多元文化中包含着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缺少某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将不完整,缺少55个民族文化,则没有中华文化之说。有“一体多元”文化格局必然产生“一体多元”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中国民族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范式,当然,还包括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将民族文化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建构,符合国家教育逻辑和生成规律。在民族教育中,我们在选择什么知识可以成为国家知识方面,是有着严格的政治标准的,知识一定要符合“一体多元”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要能在学校这一层面上满足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需要,让受教育的民族成员在表象和行为上与思想(意识形态)是一致的,既培养了对国家的认同又能真正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民族教育是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可缺的基础。在认知上,必须弄懂民族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是平行的、独立的两个立面,而是统一的一个有机整体。民族人才培养,或是民族文化教育,并非强化本民族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而是照顾特殊性,为的是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人为弱化民族特色或消除民族差异性,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凝聚中华各民族团结的力量,为的是国家整体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文化认同,只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会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的基础是文化教育,包括民族文化教育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教育是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文化认同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从单一民族文化认同拓展到区域民族文化认同,再上升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从而打实打牢各族师生中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三)“一体多元”的民族教育概念创新
    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任务与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教育本质属性是公民养成教育。因此,民族教育概念构建必须体现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具有中国新时代风范、中华民族文化风格的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概念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才提出的,当时的中国是百废待兴,人才奇缺,民族人才更是稀缺到屈指可数的地步,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人数少得可怜。当时的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因此,发展民族教育就是以培养民族人才为重点,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形式等都是为培养民族人才而出现的。因此,对少数民族实施的教育便成为人们使用的民族教育概念。这种以教育对象构建民族教育概念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有着显著的时代背景,留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必须承认:传统以教育对象为核心的民族教育概念,真实地揭示了民族教育之民族性这一客观特征,这对当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和社会进步,无疑有着重要作用甚至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新时代的到来也让人们必须承认:传统的民族教育概念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已然暴露出其内在的局限与缺陷。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民族教育理论是新时代赐予的良机。新时代建构民族教育新概念,必须抓住文化自信这一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从教育人类学视角考察民族文化传承,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民族教育活动。民族教育概念是民族与教育交叉复合体的概念,应该具有复合性、整体性和关联性。民族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科学,教育是文化传播传承的工具,因此,建构民族教育新概念,不可缺少反映文化传承教育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问题或现,不管它是多么微不足道,都是属于人类文化与社会本质这个根本问题的一部分”。我国55个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若干个子体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包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民族教育内涵,不应是人们狭义认识的、对少数民族的教育,而是包括所有能传播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传递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活动。
    综上所述,可以将民族教育概念作如下规定:民族教育是指在多民族国家里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实施的教育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或换言之,中国民族教育是指对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成员实施的教育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这一概念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对少数民族实施的教育,即多民族国家里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接受国民教育,同时接受本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第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包括多民族成员(在我国指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对方民族文化。第三,对少数民族成员实施的教育是教育对象具有民族性,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则是教育内容具有民族性。这一概念的创新之处就是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作为民族教育概念之内涵。新概念体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特征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自信,即“一体多元”文化自信,包含少数民族文化自信;新概念也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教育自信,就是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包括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即“一体多元”的教育自信。
    三、结语
    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强音,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时代选择的音符、奏响时代的主旋律。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是优势,而文化传承教育有多样的选择,这也是给时代人怎样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课题。我国教育改革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这就取决于用什么知识、什么文化、什么精神来化人育人,怎样用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产自中国土壤的营养内核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5个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着用好民族文化这一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的教育课题。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内涵,相关的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急需研究。比如,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融合关系;建立怎样的民族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如何科学地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各领域、各环节。等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沐浴在新时代里,无论是理论层面或实践层面,民族教育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新的期待,以给予新时代新的回答。
    注释从略,引用参照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