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背景是什么?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齐鲁长勺之战简介 长勺(sháo)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 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长勺之战的背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春秋时期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炀公熙、幽公宰、魏公晞、厉公擢、献公具、真公濞,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 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但是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 齐国早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当时周武王为了酬谢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建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国名为齐。因国君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为姜姓吕氏齐国, 史称吕齐。 太公东去就国,近邻的夷人莱侯率军与太公争夺营丘。太公至营丘后,因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 长勺之战的原因 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 (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 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干时而大败,仅以身免。齐国随后计划再进攻鲁国。 长勺之战的过程 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人曹刿往见鲁庄公,询问其作战的理由。鲁庄公以平时用度与臣下分享及祭祀时不滥设祭品为理由,均未被曹刿接纳。鲁庄公随后称自己在司法方面尽量做到合情、公平,曹刿便认为鲁“可以一战”,并获鲁庄公批准随行督战。 同年齐军仗着兵强马壮,侵入鲁境。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莱芜苗山镇)。 由于干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 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庄公遂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到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 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 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随后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鲁军战胜,庄公传令追击。曹刿认为齐乃大国,兵力素强,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败,很可能另有埋伏,阻止庄公下达追击令。他登轼而望,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倒曳,又下车观察到齐军战车的车辙十分混乱,判定齐军是真正溃败,才向庄公提出大胆追击的建议。 庄公令下,鲁军猛打猛追,给齐军以沉重打击,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并射杀齐桓公子公子雍,洗涤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 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六月,齐国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鲁庄公与宋国战于乘丘,取得大胜。齐国军队随后撤退。次年 五月,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但鲁国再次战胜。 齐国于前681年与鲁国在柯举行和会。终鲁庄公之世齐鲁关系相对和睦,齐仅于前675年联合宋、陈两国进攻鲁国西部。 长勺之战的影响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次战役是继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一、胜败原因 1、策略方面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 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 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 2、庄公方面 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 3、曹刿方面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 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 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二、历代评论 当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战法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黄金贵认为战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主要由于鲁庄公战前实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因而得到人民支持,使鲁国取得长勺之胜;这是历史上可以与井陉、淝水等大战相并列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