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多年前读史学大家柳诒徵的名著《中国文化史》,一看到大段的引文就打怵。现在想来,那是因为当时的自己,作为读者的主体性还不健全,还没有能力体会到史学大家在选取的历史资料中所寄予的独到匠心。 ②关于先生在中西理性结构上的比较研究,请参考王大庆教授的文章;关于先生在比较研究上的理论和方法,请参考王成军教授的文章。这两个问题,本文不做专门讨论。 ③此文原载《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后收入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 ④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5篇上,《豊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8页。 ⑤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卷13,《金縢第八》,阮元校刻《十三经注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6页。 ⑥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载氏著:《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第382页。 ⑦何晏等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3,《八佾第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66页。 ⑧何晏等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12,《颜渊第十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502页;何晏等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6,《雍也第六》,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479页。 ⑨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载氏著:《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第382-385页。 ⑩朱熹:《论语集注》卷6,《颜渊第十二》,载氏著:《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25页。 (11)毛奇龄:《四书改错》卷18,《大诂小诂错上·克己》,《续修四库全书》第1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 (12)惠士奇:《礼说》卷4,《地官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62页。 (13)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载氏著:《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第390、391页。 (14)阮元:《揅经室一集》卷8,《论语论仁论》,《续修四库全书》第14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23-624页。 (15)何晏等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15,《卫灵公第十五》,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518页。 (16)何晏等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15,《卫灵公第十五》,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517页。 (17)阮元:《揅经室一集》卷8,《论语论仁论》,《续修四库全书》第1478册,第623页。 (18)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载氏著:《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第392页。 (19)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载氏著:《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第398页。 (20)此文原载《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后分别收入《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和《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21)刘家和:《论通史》,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30页。 (22)刘家和:《论通史》,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30页。 (23)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2篇下,《辵部》,第71页。 (24)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卷7,《系辞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2页。 (25)刘家和:《论通史》,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32页。 (26)刘家和:《论通史》,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36页。 (27)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卷7,《系辞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78页。 (28)李光地等:《御纂周易折中》卷13,《系辞上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81页。 (29)此文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后收入《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246-270页。 (30)[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44页。 (31)刘家和:《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249页。 (32)刘逢禄:《公羊何氏释例张三世例》,阮元编:《清经解》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第371页。 (33)此文原载《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后收入刘家和:《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第385-399页。 (34)刘家和:《史学的悖论与历史的悖论》,载氏著:《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第388-389页。 (35)刘家和:《史学的悖论与历史的悖论》,载氏著:《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第391页。 (36)刘家和:《史学的悖论与历史的悖论》,载氏著:《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第394页。 (37)此文原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后收入《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402-428页。 (38)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圣德第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30页。 (39)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上篇,《诸子集成》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18页。 (40)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下篇,《诸子集成》第3册,第26-27页。 (41)刘家和:《试说〈老子〉之“道”及其中含蕴的历史观》,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414-415页。先生早年在江南大学读书,受老师牟宗三先生的影响,培养起对逻辑学的爱好,一直乐此不疲。此篇关于老子道论的研究论文,是把逻辑学知识运用于思想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意义非同寻常。 (42)此文原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后收入《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第355-368页。 (43)刘家和:《〈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载氏著:《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第366页。 (44)刘家和:《〈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载氏著:《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第367页。 (45)刘家和:《〈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载氏著:《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第367页。 (46)刘家和:《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序”,第11页。 (47)此语原出《论语·子罕》,取意参见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48)此文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后收入先生的论文集《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342-373页。 (49)刘家和:《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344-345页。 (50)[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第95页。 (51)[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第95-96页。 (52)刘家和:《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359页。 (53)刘家和:《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360页。 (54)刘家和:《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361页。 (55)刘家和:《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364页。 (56)刘家和:《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267页。 (57)刘家和:《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268页。 (58)刘家和:《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载氏著:《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第268页。 (59)刘家和、蒋重跃:《在挑战与回应中前进——刘家和先生谈学术工作的基础》,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后收入《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引自该书第47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