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民族地区实施宅基地退出比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更加复杂和困难,民族地区宅基地保障功能强,退出的需求基础和经济基础薄弱,退出宅基地等同切断供养的血脉。因此,开展宅基地退出工作需要全方位考量,因地施策。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研究土地依赖等因素对民族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利他互惠性,并容易产生参照依赖;对政府认知偏差的锚定心理、现状偏见会阻碍农户宅基地退出,土地依赖显著负面影响农户宅基地的退出意愿;禀赋效应对农户宅基地退出作用不明显,说明经济补偿与退出宅基地并不是一种替代关系。因此,开展宅基地退出工作的前提是加强退地农户城乡教育保障、住房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规制政府行为,消除农户偏差的锚定心理;尊重农户生活习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减少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充分调动农户宅基地退出的积极性。 关 键 词:行为经济学;土地依赖;宅基地退出;民族地区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双一流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案例库支持腐败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71073060)。 现行的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福利性和独特权属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民居住权益的保障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宅基地在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是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导致大量宅基地废弃闲置;①二是由于宅基地审批和监管不力,导致“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或由传统的“一户一宅”变成“多户多宅”的现象普遍。②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土地制度缺陷和土地改革滞后。③因此,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④而引导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农村宅基地退出关乎民生大计,学界对这个问题一直有着持续而热烈的讨论。农户作为宅基地占有使用的权利主体,其行为和意愿是退出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农户家庭特征⑤、资源禀赋⑥、禀赋效应⑦、个体特征⑧、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安置保障和认知等是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也有一些学者分析了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从计划行为学的角度,对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等显著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和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⑨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禀赋效应、现状偏见、不确定性厌恶、锚定心理和社会特征等因素也会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影响。⑩ 由于经济、交通、历史等原因,民族地区经济能力、兼业程度、思想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开展宅基地退出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阻碍,目前针对民族地区进行宅基地退出分析的研究较少。同时宅基地为农户提供居住场所、生存保障和归属感,农户表现出对土地强烈的依赖,“恋土”情节会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特别是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当地农户兼业程度低,对宅基地具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意识。而当前文献多从个体家庭特征、农业分化、退出保障、管理制度等客观层面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和意愿,从农户主观意识层面的研究不足。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土地依赖等方面,结合行为经济学理论,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民族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全面了解农户需求,为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一、理论分析与基本假设 (一)行为经济学因素 行为经济学能提高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应用,增强经济学的解释力。(11)该理论核心观点是当事人的决策行为基于有限理性,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利他、偏好、禀赋等因素的影响,决策行为也会产生动态变化。(12)本文主要依托行为经济学中利他互惠、参照依赖、锚定心理、现状偏见、禀赋效应的理论,分析影响民族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认知和决策因素。 利他互惠是指由于个体的社会性特征,其行为表现出“亲缘”利他或“互惠”利他性。(13)因此,如果农户宅基地退出能够给子女带来更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或是为家庭谋取更多的福利,其退出意愿就会比较强烈。从众效应指个体受到他人或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和跟风行为的现象。民族地区的社会关系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和民族关系为基础,周围邻居态度以及亲友的选择会影响农户的决策,当地农户在作出决策的过程中,会参照周围邻居的行为作出跟从的选择。锚定心理源于人们把一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当做判断依据,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往往得出歪曲认识。在民族地区,当地方政府与农户之间进行利益博弈且权力悬殊时,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户对政府的信任逐渐消失,(14)对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贯彻执行,生活能否得到保障没有信心。同时在“政绩优先”的风向标下,农户对政府大力倡导宅基地退出的动机会产生歪曲认识,锚定心理作用下负面影响宅基地退出。现状偏见表现为人们往往安逸于自己的现状,较难接受对现状的改变或新政策的实施。“熟人社会”一直是中国乡村的底色,农民阶级具有典型的“小富即安”的意识。(15)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具有自己的特色,婚丧嫁娶都有自己的仪式和特性。而宅基地退出意味着地缘分离,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不愿意改变现状,排斥变革。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当前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现状因素影响了农户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禀赋效应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会更加珍惜,交易所拥有的物品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而宅基地具有较强的禀赋效应。(16)在农户的认知中,宅基地属于自己的财产,根据禀赋效应理论,想要农户放弃宅基地,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二)土地依赖对宅基地退出的影响 除了利他互惠、参照依赖、锚定心理、现状偏见、禀赋效应等因素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外,对土地的研究离不开“人地关系”。土地依赖因素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是农户对宅基地难以割舍的重要原因源自对土地的深度依赖,其它因素或可用经济补偿、宣传引导等方式解决,但是情感依赖很难短时间内斩断;二是其它因素与土地依赖相互联动,如对土地的依赖会直接影响禀赋效应;对土地的依赖也会反映在对现实生活的满足(现状偏见),对政府引导宅基地退出的不理解上(锚定心理)。这些因素跟土地依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民族地区的农民来说,土地是其生存、生活、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他们的意识中,土地不仅仅是其谋生的工具,也为其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对土地的眷恋与执着,是中国农民的重要特征。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农民对土地的特殊情感,通过研究发现农民土地依赖意识对农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宅基地的依赖意识使得农民不愿意退出宅基地。(17)目前学界对于土地依赖的定义尚无统一定论,张朝枝认为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土地功能和土地情节,(18)杨存田将这种关系表述为土地思想、土地意识,(19)徐国良则将人与土地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界定为“土地依恋”。(20)徐嘉鸿通过实地考察民族地区发现,农民的土地意识中还存在一种非正式的土地认知,就是祖业权,认为土地是祖上留下的财产,不能随意处置。(21)此外,受到传统“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农户觉得宅基地是自己的根,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结合学者们的研究以及民族地区的土地依赖特性,本文从生存居住依赖、情感归属依赖、产权意识依赖三个方面研究民族地区农户对宅基地的依赖。生存居住依赖指的是民族地区宅基地的居住和保障功能相对较强,农户对于长期生活习惯的地方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注重居住环境,习惯乡村生活。调研地区较年长的农户很多一辈子都没出过山区,兼业程度也很低,缺乏其它的谋生技能,对宅基地的生存居住功能依赖使得他们不愿意退出宅基地。而非农化程度高的农户对农村宅基地依赖度较低,处于部分或者全部脱离农业甚至脱离农村的状态,反而愿意退出宅基地获取财产性收入。受到传统“落叶归根”思想和乡土情结的影响,使得宅基地除了具有生产居住的功能外,还承担了部分情感上的归属。(22)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是对这种思想最好的诠释,因此,情感依赖会对宅基地退出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但也有部分农户对宅基地情感依赖不强,期望通过退出宅基地获取一笔可观的收入,获取城市更便捷的生活,更好的医疗资源、教学资源以及优于农村的福利待遇,倾向于退出宅基地。产权依赖指的是基于“祖业观”而形成祖业权利意识,将宅基地看成祖业,认为其家族成员及后代有占有和传承的权利和义务,祖业权更多包含宗族承继、文化传承的意思。(23)在民族区域,这种宅基地传承的观念很重。因此祖业权利意识越严重的农户更愿意保留宅基地,而这种意识越淡薄的农户越倾向于退出宅基地,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基于上述分析,行为经济学理论模型可以表示为: Y=F(L[,i],C[,i],M[,i],T[,i],X[,i],Z[,i]) (1) 其中,L[,i]为利他互惠变量,用退出宅基地“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L[,1])、“改善家庭居住环境”(L[,2])、“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L[,3])和“更好的医疗条件”(L[,4])4个观测变量衡量;(24)C[,i]为参照依赖变量,用“亲戚朋友赞同退出”(C[,1])、“本村绝大部分农户认为退出有意义”(C[,2])、“退出成功者认为退出值得”(C[,3])和“宅基地退出成为趋势”(C[,4])4个观测变量衡量;(25)M[,i]为锚定心理变量,用“政府制定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和安置政策不合理”(M[,1])、“宅基地退出中政府不会充分考虑农户利益”(M[,2])、“宅基地退出中发生冲突事件,政府不妥善解决”(M[,3])3个观测变量衡量;(26)T[,i]为土地依赖变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T[,1])、“祖上留下的财产”(T[,2])和“属于自己的根,情感上依赖”(T[,3])3个观测变量衡量;(27)X[,i]为现状偏见变量,用“当前生活、工作状态满意”(X[,1])、“农村生活品质越来越高”(X[,2])和“村里生活习惯”(X[,3])3个观测变量表示;(28)Z[,i]为禀赋效应变量,用“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Z[,1])、“宅基地退出补偿与心理预期差不多”(Z[,2])和“宅基地退出补偿高于心理预期”(Z[,3])3个观测变量衡量;(29)Y[,i]表示宅基地退出意愿,用“政策需要退出宅基地”(Y[,1])、“建议亲戚朋友退出宅基地”(Y[,2])(30)和“退出宅基地或闲置宅基地”(Y[,3])(31)来衡量,并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利他互惠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2:参照依赖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假设3:锚定心理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假设4:土地依赖对宅基地退出具有负面影响。 假设5:现状偏见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6:禀赋效应负面影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 (三)土地依赖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影响模型构建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构建土地依赖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影响理论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该模型中,包括7个潜变量:利他互惠、参照依赖、锚定心理、土地依赖、现状偏见、禀赋效应、宅基地退出意愿,每个潜变量对应3~4个观测变量。 根据理论模型设计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基本特征;第二部分为可观测变量题项,第一部分采用选择题形式,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分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图1 农户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域及样本来源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是武陵民族地区的典型区域。(1)本地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土地依赖性高。当地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和外出打工,非农化程度低,对宅基地的生存居住和辅助生产依赖程度较高,进城没有技能傍身没有任何保障,开展宅基地退出工作的难度较大。(2)宅基地超标或闲置严重,宅基地退出潜力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新建楼房已成风气,当地人即便倾尽全家之力也要盖楼房,由于旧房拆建新房成本高,当地农户多采用选址新建或在旧房旁边新建,旧房则成为存放粮食和农具的地方或者闲置,一户多宅、宅基地超标和宅基地闲置的现象较为普遍。(3)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地区是典型的围绕亲缘关系、族人关系为特点的聚居区,社会关系相比其他地方更为紧密,农户的行为容易受到村支书、邻居的影响。同时由于地势偏远,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很难满足日常所需,期待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当前的研究多以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作为宅基地退出的研究对象,这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户兼业程度高,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开展宅基地退出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对比这些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受到各方条件的制约,使得宅基地退出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宅基地退出是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需要,各个省份都在积极开展宅基地退出试点工作。以少数民族聚集的代表性地区之一的巴东县农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宅基地退出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文数据来自2018年8月对湖北省巴东县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调查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巴东县随机选择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择4个村庄,每个村庄随机选择30~40个农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94.33%。通过调查发现该地区中学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比60.23%,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城里基本没有房,新建住宅农户占29.55%,约30%的农户拥有两处宅基地,对于废旧住宅的处理主要是闲置。此外,在调查中发现对于住房修建年限超过10年的农户,表现出新建住房的意愿,住房年限超过20年以上的农户意愿最为强烈,由于拆旧房建新房成本较高,择址新建或成为主要方式。由此可见,农村地区的宅基地闲置和浪费现象较严重,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样本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的基本特征
(二)统计分析 鉴于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分析测量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分析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使用Amos21.0软件绘制结构方程模型,选择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参数估计。 1.信度效度检验 为确保量表的可信度,需要进行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通过Cronbach's α系数和组合信度来检验问卷的信度,由表2可知,Cronbach's α系数值在0.708~0.910之间,大于0.7,通过信度检验,表示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组合信度在0.763~0.913之间,大于0.7,组合信度也通过了检验。由表2可知,标准因子载荷系数值在0.646~0.937之间,绝大部分大于0.7,平均方差提取值(AVE)均大于0.5,表明本研究的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从表3可知,各变量的AVE平方根值均大于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表明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2 测量变量的一致性信度、组合信度、聚合效度检验
2.拟合效度与假设检验 拟合度分析是检验结构方程的模型假设与参数的匹配程度。通过AMOS21.0软件运行模型,得到模型的拟合度指标数据,见表4。由表可知,模型的适配度指标绝大部分通过检验,规模适配度(NFI)指标接近临界值,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同时,采用Bootstrapping方法重复抽样,生成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通过路径分析发现,利他互惠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72**(*、**、***分别表示在90%,95%和99%水平上显著,下同),表示当利他互惠得分增加1,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则会增加0.172;参照依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93***,锚定心理、土地依赖、现状偏见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64**、-0.108**、-0.534***,禀赋效应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假设不成立。 表3 模型变量的区分效度检验
表4 模型的拟合度检验指标及拟合结果
图2 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