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收到一封挂号信,打开一看,原来是十几年未见的文博专家景爱先生的亲笔信,邀请我去参加人民出版社为他主办的新著《求索录》的出版座谈会。 第一次得知景爱先生,源于1999年3月我在《中国文物报》上编发的一条消息,记录了景爱先生的新书《尼雅之谜》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签名首发式的盛况。后来,当年的报社记者李让(现任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专程采访了景爱先生,请他讲述关于考古科普著作创作的一系列问题。2001年,中国文物报社举办二十世纪文博考古图书评选活动,《尼雅之谜》入选最佳普及类图书。后来,报社先后开设了“专家风采”和“文博百家言”栏目,都曾邀请景爱先生介绍自己的学术历程,记得先生的座右铭是:知识既来自书本,又出自脚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工作信条是:科学家只有兼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种知识,才能壮大自己的知识力量;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是我努力的方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沙漠考古后继有人,将沙漠考古推向更高峰。当年,我对景爱先生的认识仅仅是,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媒体眼中的“中国沙漠考古第一人”。后来,景爱先生又陆续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一系列长城保护与研究的文章,但近十年未曾听闻他的消息。 座谈会那天,我早早来到会场,参会的大多是德高望重、白发苍苍的专家学者,也不乏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多年未见的景先生还是印象中的样子,文质彬彬,精神矍铄,说话慢条斯理,尤其是那纯天然的满头乌发,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位80出头的老者。听了大家的讲述,我对景先生的了解更加全面而立体了。 景爱先生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沙漠考古、长城研究仅仅是他学术研究的一角。他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陈述先生攻读辽金史,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由于辽金研究史在文物系统派不上用场,景先生凭借考古学的基础,专攻沙漠考古和长城调查,成果丰硕。其实,景先生从未放弃历史专业研究,他在辽金西夏研究、达斡尔族通史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对于从社会科学走向自然科学,多次改变研究课题的学术选择,景先生说,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要根据社会需要确定选题,要回答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他研究的沙漠化、黄河断流、青海湖萎缩等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国家决策的参考依据。 景爱先生新著《求索录》用平实的语言,分“著作提要”“论文篇目”“报道评论”“近年新作”“社会活动”等五部分,记述了作者五十余年的学术历程,有点像作者写给自己和读者的学术传记。如果想全面了解先生的学术成就,这本书只是一个皮毛和目录。 座谈会上,大家对景爱先生心无旁贷,深耕学术,勇于探索,忧国忧民的精神深深感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邓文宽先生,是与景爱先生共事40多年的老同事,比景先生年轻10岁,专攻敦煌文献。虽然俩人的研究领域不同,但景先生一心一意钻研学术,历尽艰辛徒步科考,谆谆教诲年轻人多读书、多学习的往事仍历历在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培华在赞誉景先生学术成就的同时,都对景先生刻苦严谨的治学精神十分敬佩,表示要让高校的青年学子们好好读读这本《求索录》,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 会后合影时,我才发现景先生的腿已经不太灵便了,需要拄着拐杖,由人搀扶着缓慢前行。景先生的老朋友们说,这是他年轻时徒步考察走过的路太多了,把这辈子该走的路提前走完了。由于受疫情影响,本该今年初召开的新书座谈会推到了9月底,眼看着景先生的另一本辽金史研究著作即将出版,大家纷纷表示期待与祝贺。“只要我的精神还行,还能动笔写字,我就会继续研究下去,写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文章。”景先生的朴实话语,真切呈现了一位考古学者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的探索之路。 (《求索录:一位考古学者的探索之路》,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定价58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