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回人关于自身族源的认识,明代中后期有“回回祖国”之说,清代有《回回原来》,大抵都是以宗教的来源取代具体民族的来源。若论具体民族来源的直接认识,则有将唐代知名的北方民族“回纥(回鹘)”当作自己的先世。一般认为这种认识对于《回回原来》也有所影响,但是《回回原来》中并不出现“回纥”。本节则计划讨论回回族源认识中直接述及“回纥(回鹘)”的部分。回回人将先世追溯到“回纥(回鹘)”,主要的原因便是“回回”这一名称与“回纥(回鹘)”的混淆,而混淆“回回”与“回纥(回鹘)”则是元明清时期中国学者普遍的认识。对此,学者已有所论述,姚大力老师特别指出:“倡言今之回回即古之回纥论调者,据现在所知,也始于汉人。由此可以推知,回回人在追溯一种明确地与汉人群体不同的独特根源性时,仍然不自觉地采纳了汉族用以想像对方的言说材料。”因此,也可以说回回人溯源于“回纥(回鹘)”的认识,也是接纳了中国学者认识的结果,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另外一个契机,则是安史之乱中唐朝借兵回纥平叛,使得大量的回回人以一种荣耀的方式进入中国内地。这完全符合回回人对于自己进入中国的完全正面的解释的需求。学者讨论较少的则是回回将先世追溯到“回纥(回鹘)”时的具体表述,本文对此将会作比较详细的归纳与分析。总的看来,这一认识不仅有回回个人家族性的追溯,如道光元年(1821)马振蕃撰《唐忠义王叶护碑记》、道光二年(1822)马振蕃撰《捐置祀田追远忠义王暨合族冢墓碑记》将家族的历史追溯到唐代回纥的忠义王叶护;也有回回群体性的记忆,集大成的标本则是清代同治年间成书的《清真先正言行略》,将大量的回纥,乃至突厥人物当作回回的先世,此书完全可以当作一部以人物串联起来的回族史来对待。回回将先世追溯到“回纥(回鹘)”,不仅有集中的叙述,也有简略的提及,表现出回回人对此广泛的接受。这一认识,还进入了清真寺汉文碑刻和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中,于是也和回回伊斯兰教的入华联系在一起。“回纥”、“回鹘”两个名词,所指完全一样。“回纥”本是译音的族称,“回鹘”则兼有汉字的内涵,《新唐书·回鹘传》载贞元四年,回纥可汗“请易回纥曰回鹘,言捷鸷犹鹘然。”只是因为《旧唐书·回纥传》和《新唐书·回鹘传》都以使用“回纥”主,因此,回回人对于这两个名词的使用,也以“回纥”为多。下文的叙述,按照原有回族文献中的用词,不加更改,而一般的叙述,也便多用“回纥”。 |
人名 | 族属 | 人物身份人物关系 | 资料来源分析 |
契苾何力 | 铁勒契苾部 | 铁勒可汗之孙 | 《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系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契苾何力传》的记载而加以节略而成,但是文词仍然多有因袭。有关契苾何力生平,另有《旧唐书》卷一百九《契苾何力传》,并非《清真先正言行略》的直接来源。 |
契苾明 | 敕勒契苾部 | 契苾何力子 | 《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与《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契苾明传》几乎完全一样。《新唐书·契苾何力传》附《契苾明传》,而《旧唐书》无相关传记。 |
吐迷度 | 回纥 | 回纥酋帅 | 主要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上《回纥传上》的相关叙述综合而成,其中关于唐朝在漠北设置七府六州的叙述又占有一半篇幅。与《旧唐书·回纥传》类似的内容,又载《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传》。《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有“二十年,南过贺兰山”云云,(贞观)二十年这一具体时间,不见《新唐书·回鹘传》。《清真先正言行略》叙述中也已明确提及“考《唐书·回纥传》”云云。 |
咄摩支 | 敕勒薛延陀部 | 回部酋长 | 主要出自《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传下·薛延陀》。不过,《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颇多增饰;且有不符原书之处,如其中太宗谓“尔来若鼠得穴”云云,并非对咄摩支而言。 |
哥舒翰 | 突骑施 |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有传。《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系据《新唐书·哥舒翰传》的记载而加以节略而成,但是文词仍然多有因袭。有关哥舒翰生平,另有《旧唐书》卷一百四《哥舒翰传》,并非《清真先正言行略》的直接来源。传末引《哥舒翰歌》系增补。 | |
怀仁 | 回纥 | 可汗 |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传上》有相关叙述,但不是《清真先正言行略》的主要来源,《清真先正言行略》大约是综合了各种记载作出的叙述。《清真先正言行略》大量叙述了回纥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情况,并予怀仁可汗子叶护很多笔墨。 |
磨延啜 | 回纥 | 怀仁可汗子,继位为汗 | 两《唐书》中无专传,《清真先正言行略》或据《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传上》等综合而成。 |
葛逻支 | 回纥 | 回纥首领 | 两《唐书》中无专传,《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主要据《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杜鸿渐传》。 |
药葛罗 | 回纥 | 回纥大帅可汗之弟 | 两《唐书》中无专传,《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主要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 |
仆固怀恩 | 铁勒仆固部 |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一、《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上均有传,《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出自《旧唐书》。《清真先正言行略》传末引《唐书》仆固怀恩上书,也出自《旧唐书·仆固怀恩传》。又明确引《旧唐书·怀恩传》附其子《瑒传》。 | |
李光瓒 | 《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主要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 | ||
哥舒曜 | 突骑施 | 哥舒翰子 |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有传。《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全出《新唐书·哥舒曜传》,加以节略而已,文词仍多有因袭。 |
李璀 | 渤海靺鞨 | 此处叙述主要涉及李璀父怀光。与《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相关的记载有《旧唐书》卷十二《德宗本纪》、《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一《李怀光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李怀光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从具体文词看可能主要据《旧唐书·李怀光传》。 | |
浑瑊 | 铁勒浑部 |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四、《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五有传,《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主要出自《新唐书·浑瑊传》。 | |
颉予迦斯 | 回鹘 | 回鹘大将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二下《回鹘传》有相关记载(作颉于迦斯),《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称之为回鹘大将,当主要据《新唐书·回鹘传》。传末又引《纲目》,即《通鉴纲目》。 |
李光颜 | 敕勒阿跌氏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一、《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一有传。《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主要出自《新唐书·李光颜传》。传末引《唐书》赞曰,也出自《新唐书·李光颜传》。 | |
李光进 | 敕勒阿跌氏 | 李光颜兄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一、《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一有传。《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叙述,主要出自《新唐书·李光进传》。 |
崇德 | 回鹘 | 回鹘可汗 | 大约主要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二下《回鹘传》的相关记载。 |
嗢没斯 | 回鹘 | 回鹘世臣 | 大约据两《唐书》相关部分特别是《新唐书·回鹘传》综合叙述。 |
怀建 | 回鹘 | 回鹘可汗 | 大约据两《唐书》相关部分特别是《新唐书·回鹘传》综合叙述。 |
六、《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影响《清真先正言行略》直接启发了清末乃至民国年间编纂回族人物传记的潮流。清代光绪年间唐晋徽辑《清真释疑补辑》是在乾隆年间金天柱《清真释疑》的基础上辑成的,但是体例非常驳杂,也不像《清真释疑》那样是完全的“释疑”之作。不过,这倒提供给我们认识清代后期回回人状况的别样史料。《清真释疑补辑》卷下辑了一批唐宋元明时期的回回人物,大致就是从《清真先正言行略》而来的。其中,唐代的回纥等人物,包括怀仁可汗、契苾何力、药葛罗、药葛琦㒋。《清真先正言行略》的影响也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水子立于《回教论坛》连刊《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汇编》一文,大体因袭《清真先正言行略》。其中的唐朝名贤,包括契必何力、契必明、吐迷度、咄摩支、摆都而的、陶八八、哥舒翰、怀仁、磨廷啜、葛逻支、药葛罗、仆固怀恩、哥舒耀、颉予迦斯、李光颜、崇德、温没斯、怀建,并云:“以上各贤,多系外国君臣,而有功劳于中国者。但在当时以及后裔,均归化为中国民族。故本编择要列入,以为研究中国回胞源流系统考者之一助云尔。”连人物的排列顺序都是与《清真先正言行略》完全一样的,只是减去了几个人物。其中并非回纥(突厥)的李璀、李光瓒二人均不在列,可见人物的减省系有意为之。民国二十九年、三十年,柳河村隐于《回教论坛》连载《回教先正轶事》。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还接连刊登《回教先正事略征稿》或《回教先正事略征求稿暨参考资料启事》。“回教先正事略”的用词,也似沿用《清真先正言行略》书名而来,只是将“清真”改为了民国时期通用的“回教”。当然,民国时期,特别是1930-40年代,是现代回族研究兴起的时期,如《清真先正言行略》那般的回族历史人物的叙述方式,很快为新型的回族历史书所取代,唐代的回纥、突厥人物,也迅速地被摈弃于回族历史人物之外,转而为阿拉伯、波斯人物所取代。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刘凤五发表的《回教徒与中国历代之关系》的第一部分,“回教徒与唐代的关系”,也便主要讲李彦升了,而关于唐朝借兵平定安史之乱,也便强调其中的大食兵了。至于几部回族学者所著的回族史,如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1935年)、傅统先《中国回教史》(1940年)、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1940年,1948年增订本)、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1944年),则更是如此了。
七、小结回回人直接将回纥(回鹘)当作自己的先世,在回族史上比较普遍,不但进入了家谱、墓志,还进入了清真寺碑刻和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不但存在于家族性的历史回顾中,也表现在群体性的历史记忆中。这固然是因为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中普遍混淆回回与回纥的认识的影响结果,也应与回纥历史上曾经具有的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扶助唐朝的正面形象有关。同样,这样的认识也满足了明末以来回回民族上升时期对自身来源认识的需要,所以能够一直为回回人所接受,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