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冠疫情下的民俗学视角与公共学术 新冠疫情下美国民俗学者在自己学术训练的基础上,向民众传达学科声音并从民俗学视角对相关信息材料进行分析和提供生活建议。公共民俗学家和公共民俗机构是沟通专业民俗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他们通过对民俗学知识的通俗转化把学科专业知识传达给公众,为公众认识理解社会行为和现象提供民俗学的视角和阐释。民俗学的专业知识和训练可以让民俗学者在非常时期敏锐觉察日常生活中的新生民俗、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及其对人们身份认同、人际关系、身心状态的影响,洞悉和解释这些民俗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改变发生的逻辑,从生活和社会的细微处发现意义,并以公共学术的方式帮助民众舒缓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团结和认同。作为沟通学术研究与公众的媒介,公共民俗学机构的公共学术平台有利于推出时效性强且基于民俗学方法、理论和视角但导向大众的内容。公共民俗机构的网络平台,比如史密森尼学会的线上杂志《民俗生活》(Folklife)和美国西南民俗生活联盟网上刊物《边境民俗》(BorderLore)等,发挥了公共学术的解释和沟通功能,成为在疫情期间迅速向公众提供民俗学声音与关怀的渠道。 新冠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新生的但同时又基于传统的民俗表达。3月中旬,美国很多地区开始实行“居家令(stay-at-home order)”或“就地避难令(shelter-in-place order)”。像每次灾害预警来临时一样,民众开始囤积物品。疫情初期罐装食品、干豆子、水等成为人们抢购的对象;厕纸、消毒液、口罩也成了稀缺物品。很多商家不得不推出限购政策。这些非常时期的行为和现象成为民众创造新生民俗的材料。网上开始流传很多关于囤积食物、抢购厕纸等行为和现象的笑话和图片。这些疫情期间流传的新生民俗成为人们缓解压力、表达自我、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疫情下生活的常态被打破,孤独、恐慌的情绪蔓延,人们怀念疫情之前的生活,这些笑话以及其他疫情下新生的民俗让人们以传统的表达方式和幽默的态度面对疫情导致的生活上的不便、社交上的隔离和情绪上的压力。除了关于疫情期间各种非正常现象的笑话之外,信息的缺乏等原因也导致各种关于新冠疫情的不实信息广泛传播。 史密森尼学会民俗生活与文化遗产中心的詹姆斯•杜伊奇(James Deutsch)在美国实行“居家令”的初期,在《民俗生活》发表了题为《如何在当前的新冠不实信息中侦测民俗的古老传统》的文章,从口头传统的理论和视角出发分析和解读疫情期间产生和流传的笑话、谣言和传说。用他自己收到白宫要求居民隔离的不实信息短信为例子,杜伊奇分析了这类谣言的口头传统表达特征并从民俗功能的角度来解读这些谣言。他认为不实信息有潜在的现实危害,但从民俗学的视角来看,这些由现实生活中因潜在危险而引发的谣言作为口头表达传统的一个文类,对于我们理解群体内的忧虑和恐慌等情绪以及人们的基本价值和观念具有指示作用。这类传统形式的口头表达往往具有传递信息并增强群体团结与凝聚的民俗功能。民俗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分享和流传的知识以及基于传统的创造和再创造,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交往模式和交流媒介,民俗也表征了集体想法和群体的即时性反应。这些由疫情衍生的口头表达反映了公众对疫情及相关行为的理解、应对和心理感受。 除了新生口头民俗的创造之外,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使人们重新思考日常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疫情下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不再理所当然。比如,日常交往互动这一社会群体形成和维系的基本因素受到了各种限制。为了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人们尽量减少聚集,避免或减少参与公共活动,改变原来的社交礼仪习俗。一方面,人们尽量减少物理空间上的接触,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努力保持联系、互相鼓励和支持,用新的方式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与社区联系。挥手、互碰胳膊肘等方式代替握手和拥抱等见面礼仪。婚礼、葬礼等大的仪式无法像往常那样进行,而生活中一些小的行为则被仪式化,比如家庭晚餐、饭后散步、为家里的特定空间设定特定的用途等。在居家隔离期间人们通过对日常活动或行为的仪式化来标注和表达生活的意义。 民俗学者马丽贝尔•阿尔瓦雷斯(Maribel Alvarez)在网上发表了《疫情下的民俗生活》一文,为公众提供应对上述日常生活变化的实际建议。她建议公众考虑把疫情之下必须保持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这段时间当作是发挥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练习,可以试着以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式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原以为的“正常”生活,把这当作如何更有意识地把同情心、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纳入到我们日常事务和关系中的契机。人们也可以在实行“居家令”期间预测和准备近期家庭经济和日程将可能发生的变化,组织和动员社区互助,或者重新安排健康、工作、教育、孩子和自我身心状态等生活重心。这些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和反思让人们以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疫情下的“非正常”生活状态,以更积极的心态来创造性地应对疫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除了公共民俗机构的学者之外,高等院校的民俗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在公共学术平台发声。内达华大学的民俗学教授希拉•博克(Sheila Bock)分享了她母亲为她家人缝制口罩以及邻居对于口罩的怀疑态度等疫情期间的日常事件,阐述与口罩相关的日常文化表达中体现的人际关系连接和对口罩作用的不同观点所引发的社区紧张关系。东卡莱罗纳大学研究传染性疾病与民俗的安德莉亚•桔太(Andrea Kitta)2019年出版了新书《死亡之吻:传染病、污染与民俗》。新冠疫情暴发后,她结合自己的新书接受《华盛顿日报》的采访解释新冠疫情下谣言的产生,并在网络视频平台上结合新冠疫情期间的现象分析谣言、传说和阴谋论之间的异同。这些公共学术类型的文章和其他媒介基于民俗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介绍、分析和解释社会当前的现实问题和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