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叙事与回忆:英雄人物传说的流变 运河将“上中下游和左右岸的自然体和人类群体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内部凝结着共同价值、经验、期望和理解的意义体系。作为一种与运河的“流动”紧密相关的文化模式,运河流域英雄人物传说通过对运河记忆的重述及共有文化符号的认同,增强了运河文化的交流、交融及和谐。 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的“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等理念,再到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文艺为人民”话语的确立,文艺领域逐步形成了“文艺为人民”的新的话语体系,这“决定性地影响到1949年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学”由于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发生了非“文字”为中心的“文艺转向”,从而造就了“人民文艺”的繁荣。 围绕运河流域民间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展开。以1930年10月13日出生于河北省安次县(现廊坊市)董常甫村的张士杰对义和团传说的搜集整理为例,据他自己回忆,幼年时期开始,他就特别喜爱听当地的老人回忆义和团痛打洋毛子的故事,也时常讲给一起去龙河岸边打草拾柴的小伙伴听。1952年,他从廊坊简师毕业之后,先后到熊营、东张务、淘河等村任教。这一时期,他开始对运河流域的民间传说进行调查、搜集、整理。1957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刊物《民间文学》第12期首次刊登了张士杰搜集整理的《灶王爷》《通天塔》《无梁寺》《金沙滩》《逆水行船》《烧画》《腊八粥》共7篇民间故事。1958年2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士杰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集《西瓜女》,同年5月,《龙河故事集》出版。1958年4月开始,《民间文学》陆续发表《红缨大刀》《托塔李天王》《铁金刚》《宗老路》《渔童》等11篇民间故事。顾颉刚和汪曾祺均专门撰文讨论他对于义和团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其后,张士杰陆续出版了《金沙滩》《托塔李天王》《张绍桓包打西什库义和团传说故事》《洪大海义和团的故事》等故事集。 汪曾祺曾表示“义和团的传说故事是真实的人民的历史……刘老爹、张头和李头、铁金刚、宗老路等这些人未必可以查考,但是它却能比较真切地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当时运动的情况,其可靠程度是超过许多官方和私家的记载的。”如《“秃和尚”吓退了何瘸子》《洪大海》《白母鸡》《战落垡》《梁三霸团》》等民间传说中,尤为强调那些能够表征与满足意识形态诉求,促进集体文化记忆形成的英雄话语的生成与建构。以《“秃和尚”吓退了何瘸子》为例,其中提到永清县的义和团“大师兄”叫“秃和尚”,他领着大家,在永清县里杀恶霸、砸财主、拿二毛子、捉洋毛子、烧教堂、打官兵、砸赌局、宰收税的……张士杰在《民间流传着的义和团的有关资料》中也提到了这位带着大家进行斗争的大师兄,他最终“到底是被害了”,人们送葬的时候,还糊了纸人、纸马、纸枪、纸刀,一齐烧掉,但是谁也不许哭——如果一伤心,就不灵了;如果不哭,过一个时期大师兄还会活。这种文本建构无疑达成了一种历史与记忆的共识。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过去作为一个连续与变迁、连续与更新的复合体”,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当下”社会赋予“义和团运动”这一段革命记忆以新的选择性、重要性和价值性,进一步强调那些与集体命运相关的记忆内容,给生活在运河流域的大众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义和团传说展现的“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罪恶行径的英勇壮烈精神”与运河流域流传的抗日战争传说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同样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但其“特质和结局”却截然不同。抗日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由这场伟大战役中孕育而出的英雄人物传说,以其辉煌色彩和感人魅力流传于世。如饭仓照平教授在他的《现代中国民间故事中看到的日本》一文中引述了三十则中国军民抗击外辱的传说,涉及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东江纵队及华北平原游击队、白洋淀雁翎队的抗日斗争。如河北滦县的《豆腐炮大楼》、北京平谷的《一百颗炮仗》、北京顺义的《西瓜计》、河北定县的《标语牌子》、河北白洋淀的《苇塘大戏》等。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占领北运河两岸的诸多村落。北运河东部的宜兴埠、小淀、刘安庄、小贺庄、刘快庄、潘庄,西部的青光、双口、陈嘴、王庆坨和北部的屈家店闸、双街等地,建满了炮楼和据点,国民党抓兵抢粮,欺压百姓,妄图做最后的挣扎。运河流域也由此形成一条联络冀中和冀东两大革命根据地“生命线”。民间传说《秘密交通线》即源自1947年彭真同志“借道武津,跨过运河”去晋察冀边区开展工作的真实故事。“秘密交通线”指的就是“从安次县的得胜口经武清县的西肖庄、陈嘴、马家口过津北郊的小街、高庄、韩盛庄到宁河县的大龙湾”这一经过北运河及永定河之线路。 此外,还有很多讲述民间的“奇人异士”参与革命的传说,如《杨村好汉沙铁杆》讲的是清末民初的摔跤能手沙长旭(沙昶旭)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北运河岸边一个普通的摔跤手在经历“受辱长志”“初试锋芒”“威震张五霸”“擂台抖威风”“脚踩日本兵”之后,最终成长为一个革命英雄。当地亦有诗赞曰: 国破山河在,虎瘦有雄风。 铁杆爱国志,乡民传美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