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以运河流域英雄人物传说为中心的讨论(3)

http://www.newdu.com 2021-11-10 中国民俗学网 毛巧晖 参加讨论

    三、英雄人物传说的在地化生产
    运河流域英雄人物传说的传承与传播始终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共享的运河文化亦成为不同群体互动和新传统形成的驱动力。新时期以来,围绕“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所展开的民间文学普查,大量收录英雄人物传说的故事集、连环画、资料汇编等陆续出版,这些经过整理的英雄人物传说又反向流向民间,民众将其与运河文化交融,在涵化与合成中完成了传说的在地化生产。运河流域的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相互呼应,在特有的文化想象中形塑了人们对传说的感知机制,亦获得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文化符码。
    新世纪以来,“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的内涵和类型渐趋丰富。文化遗产中的活形态表现形式(living expressions)被凸显,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以及制作传统手工艺的知识和技能。2006年,我国开始推行三级非遗保护体系,设置国家级、省级、区级非遗名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国家管理体系中逐步开展。沧州武术(劈挂拳、燕青拳、孟村八极拳、六合拳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河西务血战八国联军》《护送彭真过运河》《黄金祥献计北仓之战》《河西务走出的杨家将》《杨村好汉沙铁杆》《北运河畔穆家军》《温世霖母子办女学》《陈立夫与天津桃花堤》《赵老大怒杀盖易思》等传说通过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的叠加,逐渐建构起一个运河文化的表意体系。
    英雄人物传说的生产,起初乃是“民族解放意识”召唤下的产物,如《张头和李头》讲述了“洋人威逼人民修铁道”的故事,面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压迫,张头、李头发出了“我们该听我们自己的啦”之感慨,揭示了中国人民最为可贵的觉醒意识。在传说的结尾,人民一同脱下脚上的鞋子,给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一顿鞋底子”,单是鞋上附着的泥土就把他们埋葬起来了。这种豪迈、乐观的话语表述,体现了“集体主义名义”之下人民群众的斗争形态。
    近年来,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流动与变迁,“遗产通过传递支撑身份认同的永恒价值观及完整血脉而为人类提供存在意义”。通过“记忆的建构”与“认同的缔造”,英雄人物传说的在地化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构建运河文化网络的演进形式。《拳匪纪闻》《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义和团运动史》中对通州、北仓和河西务等几个运河周边地区爆发的大规模反帝斗争描述颇为详尽。英雄人物传说借助于对围攻贾家瞳(法国天主教所在地)、焚毁南地、南仓教堂和牧师住宅等诸多事件的重述,试图表达出更具普遍性的文化政治意涵。如《黄金祥献计北仓之战》中侧重展现的是黄金祥的过人智慧,他所献三条妙计(引水东灌、修筑工事、以工代赈)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村、北仓等处布置之周密,“诚出于列国意料之外”。香河一带的民间传说《痛杀洋毛兵》则提到“洋毛子”在河西务同义和团爆发的大规模战争,战势之惨烈,甚至染红了运河水。
    此外,还有张德成、黄莲圣母、曹福田、刘十九、韩以礼、杨寿臣、刘德胜、王荫荣等英雄人物的传说。他们在人们的想象中逐渐成为一种神化的“象征符号”。以张德成为例,据“天下第一团”的旗手李振德老人回忆,1900年6月,张德成率领团民顺运河下天津,两岸百姓夹道欢迎:
    “张德成所率团民至小稍直口,在福寿宫等处,休息一日。第二天裕禄亲自带领人马,携带绿色八抬大轿迎接张德成。张德成坐在轿中,裕禄扶着轿杆,御河沿岸的天津街坊的人民都焚香跪迎,嘴里不断喊着:‘张活神仙来了,咱们天津卫有救了’。”
    在传说中,这些带领群众抗击侵略者的英雄大多出身平凡且从事的职业多与运河相关,如张德成家为船户,以操船为业,他常和三弟一起操“大木头”“二木头”两船,沿大清河,子牙河、御河(南运河)往来于胜芳、独流,王家口、杨柳青等集镇以及天津一带,为铺面运送白灰(石灰),煤等货物;刘十九原为山东人,因受其排挤和逼拿,于庚子年春天随其父从山东老家迁到河北静海境的二堡地方,住在一个给地主扛活的老乡李财源的家里;黄莲圣母原本为运河船夫李有的女儿,后在“侯家后归贾胡同口”的南运河岸边成立红灯照,以传授医术为名,配合义和团的抗击活动;韩以礼原藉山东武城人,居住于天津县西城西南之大南河村,由于每年春天孵鸡出卖,因而外号又叫“韩倒蛋”。传说在演述中直接触及运河沿岸的历史与现实,运河意象与地方感的建构在英雄人物传说的生产中得到充分的开掘。
    需要指出的是,北运河流域还流传着许多“群像性”的英雄人物传说,传说主体被设定为“老大爷”“老大娘”“某村人”等,他们的抗争,被赋予了一种新的主体意识想象,这样一种非中心的底层视角,加固了国家、群体或个人的群体认同,为英雄人物传说的在地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意义支撑。如《火烧洋教堂》中香河县城北的“一老一少爷孙俩”坚决不把“红靛颏”卖给黄头发,绿眼睛,鹰钩鼻子的外国传教士。爷爷因此被传教士踹了一脚,口吐鲜血,扑倒在地,最终不治身亡,孙子小金水在埋葬了爷爷之后抱着给爷爷报仇的志向,投奔了义和团。《水灌洋耗子》《炮轰魁星楼》《痛杀洋毛兵》《铜菩萨》《火神爷》中运用“帮狗吃屎”“主子的二毛子”“跟在屁股后面的”“无赖”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体现了人们对“二毛子”的深恶痛绝。在兼顾其“幻想性”与“民间性”的同时,运河流域英雄人物传说努力展现革命战争的壮丽图景与革命英雄的成长道路,革命的神圣、伟大与崇高被凸显与强化。
    (本文发表于刘怀荣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第三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43-51页。注释从略,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