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展,展览将持续至9月18日。5月21日,记者慕名观展。进入万林博物馆、通过闸机,迎面是一尊长达15.08米涅槃佛。从旁边上二楼,台阶旁的整面墙顺势陈设了一排敦煌人物壁画,记者从“他们”身边拾级而上。两边墙壁自上而下整齐而错落有致地垂下一幅幅精美的壁画,非常震撼。展览现场,记者遇到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并围绕展览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他。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简要介绍下举办此次展览的缘起。 刘礼堂:1600多年前,一位高僧在西北戈壁荒漠的一断崖处开凿了一座石窟,此后历经千年,这处断崖开凿了大大小小700多座石窟,其无与伦比、举世无双的壁画与彩塑,让全世界知道了这座艺术宝库——敦煌。 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有着深厚的渊源。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彭金章教授,正是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丈夫。樊锦诗一生扎根敦煌,曾与彭金章相隔千里守望近20年。后来,彭金章也追随爱人前往敦煌。早在20世纪50年代,武汉大学就开始了敦煌文化的研究,逐步发展成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重镇。尤其是2000年以来,双方开展全方位合作,相继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石窟三维重建、敦煌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应用等重大项目,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2017年,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挂牌成立,樊锦诗受聘为名誉院长。当年9月,武汉大学相关方面前往敦煌研究院拜访樊锦诗,共同促成了此次敦煌石窟考古特展。我记得樊锦诗先生说,把敦煌的文物搬到武汉来展出,这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件大事,要把它办好,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传承及宣传教育作出贡献。经过双方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一盛举。 中国社会科学网:本次展览,百余件珍贵展品走出石窟来到珞珈山。请您简要介绍下主要展品? 刘礼堂:展览选取了敦煌历年考古发掘的代表性文物真品、壁画及彩塑临品、复制洞窟等,共计 168件/套,分“丝路漫行”“灿烂佛宫”“百年回顾”“重读历史”“历程”“校院联手”“霓裳美仪”“壁上丹青”等几个部分,全方位展示敦煌的璀璨文物和敦煌石窟考古的丰硕成果。 本次展览的珍贵文物是由樊锦诗先生亲自挑选,皆为历年考古发掘中的精品,可谓敦煌的“镇馆之宝”,也是敦煌考古所历史上的“老底子”,能够全面而生动地反映敦煌文化的多元与璀璨。除了极个别在之前的国内外大型展览中有过亮相之外,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离开敦煌。例如,北魏的繁复刺绣,藏文的厚重佛经,回鹘文的神奇木活字,五代时期灵动的龙砖,还有叙利亚文的圣经、波斯的银币……此次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有:北朝的大般涅槃经卷、北魏刺绣说法图、唐代的藏文大乘无量寿经、东晋的《三国志·步骘传》、北宋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五代时期的龙砖、不同洞窟发现的回鹘文木活字等等。 展览中,有四个全景复原洞窟。这些年代不同、风格不同的洞窟,每一个都藏满了秘密,每一尊佛像都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每一幅壁画都蕴含着久远的故事。其中: 展览入口的涅槃佛窟,还原的是莫高窟南端著名的158窟场景。洞窟正壁上部,绘有菩萨、罗汉、梵释天人、天龙八部、佛弟子及散花飞天;洞窟左壁内侧画十大弟子举哀图,各国王子痛不欲生的表现,与释迦侧卧毫无凡人临终的痛苦和悲哀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深刻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 面积最小的第17窟建于唐代,是晚唐敦煌洪辩法师的禅窟。考古学者在其砌墙封闭的窟口背后,发现了大量的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会文书等。 展览中第285窟是敦煌基于整体测绘数据复原的第一个完整的数字洞窟。先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数字照片,再通过纹理映射完成完整的数字洞窟重建,最终获得洞窟的三维纹理模型完成复原。 从绚丽壮美的莫高窟来到诗情画意的珞珈山,30余件珍贵文物、近百件考古展品“出窟进山”,将在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展让参观者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沉浸式探索神秘石窟,聆听萦绕丝路的梵音激荡,感受跨越“万里千年”的文化碰撞。 中国社会科学网: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由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场所。敦煌石窟,尤其是莫高窟,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艺术精湛、保存良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请您阐释下展览的意义。 刘礼堂: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 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至今保留有自十六国、北魏时期一直到元代等十几个朝代的700余座洞窟、45000余平方米壁画和2400余尊彩色塑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是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文献对历史、艺术、舞蹈、建筑等诸多学科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一,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中有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其二,敦煌壁画中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三,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有的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有的反映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为研究各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及其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四,敦煌壁画描绘了自十六国至西夏成千成万座计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画,有佛寺、城垣、宫殿、阙、草庵、穹庐、帐、帷、客栈、酒店、屠房、烽火台、桥梁、监狱、坟茔等等。此外,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800余座洞窟建筑,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以及石窟寺的舍利塔群,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宝贵建筑实物资料。 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有着共同的历史使命:深入挖掘阐释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利用现代科技保护和管理,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活力。此次展览,旨在让广大师生与各界观众能够近距离学习和了解敦煌石窟考古的成就,欣赏敦煌石窟的艺术,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体会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凸显古丝绸之路在边疆治理、民族融合、文化互动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提供学术支撑,为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网记者 明海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