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神异录》与相关文学作品的互文参照 作为文学形象的崔府君或崔判官,出现在不少小说戏剧中,唐代《唐太宗入冥记》和元杂剧《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是最常被提及的两种。《神异录》记载了与之相关的传说异文或相似情节,不同文本的对读将为探究这些作品的产生、流传过程提供可靠参照。下面从元人记载之“尝整太宗阴府之事,决杨叟二子负债之冤”说起,兼议唐太宗入冥故事异文。 “整太宗阴府之事”指唐太宗入冥见崔府君的故事。《神异录》所载略不同于《唐太宗入冥记》《西游记》等其他作品,前辈学者已从《崔府君祠录》中看出端倪。王见川认为:“万历二十年版《西游记》中的阴间判官崔珏这个角色,显然受到崔府君《神异录》之类文本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如学者所言直接参考《唐太宗入冥记》。”此言大致不错,从判官身份来说,“崔判官—崔子玉—崔府君—崔珏”的统一到明代几无异说,这正源于“《神异录》之类文本”,即本文所谓传说的文本定型之强大影响。但从情节内容来看,《西游记》中唐太宗入冥是因泾河老龙告状,太宗赴地府“三曹对案”。崔珏和太宗路遇建成、元吉前来揪打索命,这只是整段故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在《神异录》“决隐巢之狱”条:“王令滏阳,忽奉东岳圣帝明旨,敕王决隐巢等狱。王令二青衣请唐太宗于阴府对证曲直。”后魏征教太宗只言治世安民之功,勿与建成、元吉争曲直,崔府君赞其厥功至伟,送其还阳。显然,后者延续了这个故事在唐代《朝野佥载》《唐太宗入冥记》中的一贯主题,即“辨明‘玄武门之变’的是非”。只是在情感倾向上,《神异录》对唐太宗功绩宣扬有加,《唐太宗入冥记》则故意刻画唐太宗理屈词穷的窘状,卞孝萱就将其看作“是一篇在佛教果报掩护下谴责唐太宗的政治小说”。 从故事流传来看,宋代关于崔府君的记载中已经有唐太宗入冥故事的踪迹,如前引楼钥碑记有“又言唐太宗梦得之,俾诏入觐,刺蒲州河北采访使”等语,卞孝萱认为:“他们著书立说时,可能不是根据《入冥记》,而是根据其他文学作品。既然唐太宗入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应不止一篇《入冥记》。”笔者也同意此说。按本文的判断,既然《神异录》的文献基础来自楼钥所说“编录神之灵应事迹五十余条”,其中的“决隐巢之狱”可能就延续了该传说唐宋以来的另一种异文。针对王见川的观点,经过本文对《神异录》的重新考察,我们看到的是唐太宗入冥故事在《神异录》和《西游记》两个明代文本中的不同样态,二者各有源流,或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将视野进一步放大,唐太宗入冥故事和崔判官引导游冥故事都是明清通俗文学中的常见情节,后者还出现在《三宝太监下西洋记》《咒枣记》等小说中,此前研究常过于强调《西游记》对这些作品的影响,《神异录》则提示了此类故事更多的演变脉络和地方面貌。 再说“决杨叟二子负债之冤”。元代文献未详述此句所涉的内容,笔者在《神异录》中找到了对应,即“释棋叟之忧”条,节录如下:
元杂剧《崔府君断冤家债主》讲的是崔子玉与张善友为结义兄弟,一天,张家被贼偷去五两银子,张妻反吞没五台山和尚钱财。三十年后,崔子玉任磁州福阳县令,张家生两个儿子,长子持家兴旺,次子挥霍无度,家中纷争不断。后来二子及张妻先后去世,张善友悲愤交迫,到崔子玉处告状。崔子玉让他睡熟,在梦中亲见二子。原来长子是数年前盗钱者转生偿债,次子是五台山和尚转生索债,债务两清各自离去,张妻因赖了和尚银子,正遍受地狱之苦。张至此恍悟因果。 此剧的年代、作者不详,因其与郑廷玉的《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主题相近,常有学者认为它也是郑氏所作,或说它“是模仿《看钱奴》而写成的一个剧作”。但对比《神异录》中的杨叟故事,二者情节结构有很高的重合度。后者在元代记载中以“决杨叟二子负债之冤”一句带过,或许是因为它在当时已如“整太宗阴府之事”那样为人熟知。那么,《崔府君断冤家债主》的创作过程就值得再做讨论,它很有可能取材自磁州地方传说。元杂剧中,崔子玉和张善友都是晋州古城(即祁州鼓城)人,后迁福阳(即滏阳),与崔府君的身世宦迹相符,《神异录》此条也正是崔府君治滏阳八事之一。笔者以为,崔府君以地方神灵形象进入文学作品,“神异录”这样兼具信仰功能和传说叙事的文本,应该在其间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也将为讨论元杂剧创作与民间传说关系问题提供新的个案。总之,此前我们对元明时期崔府君传说的了解,只限于《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搜神广记》《西游记》等几个文本构成的冰山一角,《神异录》则揭开了海平面下更丰富的文本集群,并提示着不同文本关联互动的可能线索,其价值仍有待进一步开掘。 结 语 《崔府君神异录》在崔府君信仰传播和传说演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来为研究者忽视。本文在叙录现存《神异录》版本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该书展开讨论,基本厘清了它的文献源流、传播过程、增编和重刊情况等。将《神异录》视为关于崔府君传说和信仰的记录传统,我们不仅在前代记载中发现了它的“前文本”,也在与《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崔府君断冤家债主》《西游记》等相关文献的对读中,明确了它的内容性质及独特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崔府君传说信仰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作为一部不断流通的神灵传记,《神异录》在推动崔府君传说文本定型的同时,也传递了善恶果报、法理人情等现实的伦理观念。进一步说,民间信仰的整合和教化功能,常常都是通过《神异录》这样的通俗文本得以实现的。如姜士彬(David Johnson)所言,这类作品“通过沟通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的鸿沟,在中国文化的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传说的讲述传统、普通民众的信仰需求、现实生活的道德秩序共同形塑了它们。它们的文本内容、主题意蕴、功能导向,及背后的创编过程、流通机制、传播动力等,都值得细致探究。《神异录》为我们认识同类民间信仰文献提供了有益参照。 (本文刊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22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