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需要以正确的历史观思维来审视中华民族的缘起、走向与未来,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是坚持融汇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科学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准确看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与历史规律。 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特点有机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新思想饱含历史思维,在对中华民族的认知与分析中,既保持与前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与阐释逻辑,又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未来呈现,将对中华民族的科学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理路要求中华民族历史观坚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遵循,牢固树立全局性、系统性的大历史观,准确看待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发展史和繁荣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落地生根需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要始终体现并深化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矛盾分析法和群众史观,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内在统一的发展演变,判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容纳力,在确切认识“各民族共创中华、中华繁荣各民族”的发展规律中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这一历史观既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亦是对传统史观的创新扬弃,从历史视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把握历史主流本质。 要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秉持大历史观的理论立场。历史不仅属于过去,更是属于现代,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待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是将其放置在人类社会数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近180年的英勇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100余年的共同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执政70余年的治国理政史、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进步史、新时代近10年的伟大变革史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系统认识的。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持大历史观,就是要抛弃仅关注少数民族或只聚焦具体哪一个民族的狭隘历史观,切实增进“四个自信”,在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分析中达到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契合。 二、科学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民族这一社会现象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时期的具体存在形式,是共性与个性、时间与空间、社会与历史的统一。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就是在探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这一格局的产生具有关键意义的基础性、前提性、准备性因素。整体上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不仅需要具备组成“多元”格局的多个个体民族的存在,也需要具备认同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层面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 各民族长久以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多元基础。“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是指在中华民族的整体格局之下,存在着五十六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它们共同构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条件——多元的历史文化民族群体。这些历史文化民族群体,既有客观存在的生物学、人类学基础,也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社会的产物。他们不仅形成历史和文化基础之上的民族共同体,也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多元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不同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群体,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客观事实。各民族群体不断地产生、发展、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共存共生状态,构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基础。 各民族的“共同性”是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条件不仅需要满足这些基本特征,也需要一定的客观基础和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殊条件。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域——中华大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固提供了共同的地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渐趋扩大,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建立在以通用语言来进行交流的基础之上。在这个基础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内共同的民族心态逐渐出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中国,基于新政权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终于确立下来,凝聚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各种具体精神特质。以国家政权建设为一致目标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制度、统一价值观的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体”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主观条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首先需要充实并认同“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核心理念,真正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基础、最核心的前提条件。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概念开始出现并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了国内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认同。在百余年的历程中,“中华民族”的内涵不断摆脱狭隘民族主义观,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中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凝聚起最广泛的爱国共识和国内各民族的斗争意志,鼓舞着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逐渐形成,“一体”概念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得以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中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需要建立在独立统一的现代多民族国家建设这一根基之上,这一根基形塑于20世纪上半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之中,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斗争之中得以奠定,也即成型于我国近代的革命斗争史之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巩固为这一格局的最终形成提供现实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便加速发展成型。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性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增多,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与趋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与发展,不能脱离各民族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这不仅是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实践应当遵循的精神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各民族实现全面的发展创造积极条件。在思想层面,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打开思想突破口。在经济层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不断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各民族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在政治层面,各民族交往交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框架下积极创造一切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治条件,进一步推动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建设。在文化层面,要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把中华民族凝聚起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作者系南开大学民族事务研究中心/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