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汉和帝铲除窦宪集团考论(3)


    三 铲除窦氏事件的性质及其条件分析
    和帝谋划铲除窦宪,面临极大的困难。早在章帝时朝臣郑弘打击窦氏外戚,被收监不得善终。至当朝,窦宪兵权在握,党羽耳目已布满朝廷内外,要想不惊动其党羽,确保计谋的私密性,是很难做到的。
    从中外朝制度看,东汉初年实行的尚书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和帝与内外臣僚的接触。史载,“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60)。因此,君主与三公等外朝官“莫由亲接”,逐渐疏远。窦太后临朝,又以明哲保身的邓彪为太傅,并录尚书事。《后汉书·宦者列传》:“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王夫之曾分析道:
    (光武)崇三公之位而削其权,大臣不相亲也;授尚书以政,而卑其秩,近臣不自固也。故窦宪缘之制和帝,不得与内外臣僚相亲,而唯与阉宦居。非宪能创锢蔽之法以钳天子与大臣也,其家法有旧矣。(61)后世论史者每每批评和帝不与三公谋划,这些批评者缺乏对后汉制度的深切了解,识见犹逊于王夫之。(62)
    再看刘姓宗室。东汉诸王经光武、明帝严厉的打击后,终日纵情于犬马声色,不敢过问政事。诸王大多被遣回封国,新封的诸王虽在京师,但年龄尚幼小。诸侯王群体发挥不了拱卫王室的作用,所以和帝很难得到来自诸侯王的援手。
    从宫城宿卫军体制看,宫中管理近卫军的主要官职大多被窦氏势力占据,如窦宪叔父窦霸为城门校尉,“掌洛阳城门十二所”(63);窦宪党羽邓磊为步兵校尉,女婿郭举为射声校尉,都“掌宿卫兵”(64),东汉统辖近卫军的五个校尉中,有三个岗位被窦宪亲信占据,和帝要想调动近卫军也要颇费一番周折。
    当然,有利于和帝谋诛计划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当时朝臣的政治立场分野很明显,在追随窦宪的“拥窦派”之外,从明、章帝两朝留下了不少忠君大臣,可称之为“拥君派”。他们不畏强御,敢于批评窦宪兄弟弄权跋扈,多次向窦太后与和帝进谏。朝臣中有司徒袁安、司空任隗(65)、太常丁鸿、侍御史鲁恭、尚书令韩棱、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尚书何敞、尚书陈宠、司徒掾周荣等;地方官员如司隶校尉宋意(66)、冀州刺史应顺(67)、张掖太守李恂(68)等。这些人士通过奏疏、议政对窦宪及其亲信展开强烈抨击,如尚书仆射郅寿朝会时讥刺窦宪专权,“厉音正色,辞旨甚切”(69),司徒丁鸿呼吁“左官外附之臣,依托权门,倾覆谄谀,以求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诛”(70),形成一种抑制外戚的舆论声势。
    值得注意的是,朝臣在整个事变中并非是无足轻重的。据应劭所记,汉末彭城相袁元服的曾祖袁安为司徒,对和帝曾有过重要的帮助:
    忠蹙匪躬,尽诚事国,启发和帝,诛讨窦氏。中兴以来,最为名宰。(71)
    查《后汉书·袁安传》,知其在事发之前数月已去世,如何“启发”呢?本传载,“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四年春,薨,朝廷痛惜焉”。可知袁安忠诚于皇权,敢于揭露朝廷问题,激愤抨击外戚乱政,应是其“启发和帝”的方式。假定范晔所述不误的话,惮于外戚窦宪“专总权威”,少年和帝与“内外臣僚,莫由亲接”,三公之臣参与程度大概也就停留在这个层次。
    和帝利用手中权力,提拔反对窦宪专权的拥君派大臣。史载,“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而(陈)宠与中山相汝南张郴、东平相应顺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擢宠为大司农,郴太仆,顺左冯翊”(72)。另有司徒丁鸿则担任更直接的重任,“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这是直接指挥近卫军的职务。
    拥君派还尽力抑制窦氏势力。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举奏那些依附窦宪、赋敛吏民的二千石地方官,“又它所连及,贬秩免官四十余人”(73)。其中,敢于抨击外戚弄权的尚书令韩棱引人注意。尚书令韩棱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早在汉章帝治丧期间,主持调查刘畅被杀案件,排除窦太后干扰,顶住压力办案,最终挖出真凶窦宪。兵事初起时,他又鲜明反对出兵北匈奴:“宪惶恐,白太后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棱复上疏谏,太后不从。”他还敢于举奏来清除窦宪党羽,永元三年(91)“尚书左丞王龙私奏记,上牛酒于宪”,韩棱举奏王龙行贿,王龙被“论为城旦”。同年,韩棱制止群臣谀称万岁的动议,“议者皆惭而止”。从调查刘畅案件到弹劾王龙,再到奏止群臣谀称,这一系列反击值得玩味。作为尚书台主官,韩棱能够摆脱以“录尚书事”身份统管尚书台的亲窦派邓彪,如愿以偿,说明朝廷正气尚在,外戚尚不敢冒天下大不韪将事情做绝,舆论环境还是有利于抑制外戚势力的。明人王志坚对此有所察觉,认为“盖当时风俗犹朴,大权犹未旁落也”(74)。
    正是迫于舆论的声势,窦太后于永元四年(92)罢免了“篡取罪人”、“妻略妇女”、“擅发边兵”的执金吾窦景。(75)执金吾“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及主兵器”(76),窦氏失掉这一重要官职,降低了和帝调动宫中宿卫军的难度。
    需要指出的是,窦宪一直在关注北匈奴问题,数年率兵在外,很大一部分精力被匈奴战争所牵制。同时,汉和帝的年龄因素也起到麻痹政敌的作用,窦宪对少年皇帝的轻视心态,在客观上有利于和帝的策划和反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