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论方壮猷的史学贡献(4)


    注释:
    ①如方壮猷先生在武大讲授中国史学史的讲义《中国史学概要》被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参见方壮猷《中国史学概要》,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姚氏译文载《辅仁学志》第1卷第2期,1929年,第1~110页。
    ③1917年陈垣发表《元也里可温考》,后经多次修改增订,于1934年改为《元也里可温教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陈垣史学论著选》将其选入。
    ④相关内容见樊保良:《蒙古族源诸说述评》,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19~24页;汤晓芳:《蒙古族族源研究的回顾及其新进展》,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第1期,第45~52页。
    ⑤蒙古源自突厥说最早于14世纪由拉施特编撰而成的《史集》首先提出,我国柯劭忞、岑仲勉、冯家升等学者主此说。俄国著名蒙古史学家、东方学奠基人雅琴夫·俾丘林在搜集汉籍史料的基础上,翻译出版了《古代中亚各族史料汇辑》,认为蒙古人源自匈奴,中国学者黄文弼、谢再善、佟柱臣等赞同匈奴说。
    ⑥屠寄:《蒙兀儿史记》,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⑦王国维:《萌古考》,载《观堂集林》下册卷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689页。
    ⑧有部分学者由于对方壮猷的相关研究理解有误,导致了对方氏的误读,认为其在蒙古族源问题上主匈奴说。参见樊保良:《蒙古族源诸说述评》,袁飞:《蒙古部若干问题研究》,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5页。
    ⑨方壮猷:《鞑靼起源考》,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2年第3卷第2号,第194、200、197页。
    ⑩方壮猷:《匈奴语言考》,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0年第2卷第4号,第739页。
    (11)方壮猷:《鞑靼起源考》,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2年第3卷第2号,第195、196页。
    (12)室韦—达怛研究是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室韦一达但的活动时间约为北朝至辽金,其大部分部落后来成为蒙古族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室韦—达怛史,对于探索蒙古族族源问题意义重大。相关评述见张久和:《室韦—达怛研究概况》,载《蒙古学信息》1997年第3期,第39~42页。
    (13)余元盦:《成吉思汗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韩儒林:《论成吉思汗》,载《历史研究》1962年第3期,第1~10页;周良霄:《关于成吉思汗》,载《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第1~7页;杨志玖:《关于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载《历史教学》1962年第12期,第6~11页;邱树森:《关于评价成吉思汗的几个问题》,载《光明日报·史学》1979年9月11日;杨讷:《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华夏出版社1996年;余大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7页。
    (15)方壮猷:《元史讲义》,武汉大学1936年,第5页。
    (16)相关研究评述参见阿地力、孟楠:《百年来关于“桃花石”问题研究综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2期,第10~16页。
    (17)胡阿祥:《认识“中国”》,载《文史知识》2011年第4期,第53页。
    (18)方壮猷:《元史讲义》,武汉大学1936年,第28页。
    (19)方壮猷:《匈奴语言考》,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0年第2卷第4号,第693~740页。
    (20)原载《说文月刊》第4卷,1944年,重刊于《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第24~50页。
    (21)陈寅恪:《陈垣敦煌劫馀录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36页。
    (22)方壮猷:《鞑靼起源考》,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2年第3卷第2号,第186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