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清朝前期案狱与桐城方氏四代流人的心态与创作(3)


    4.描写戍地景观,倾露思乡深情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而流人尤甚。东北流人多有浓郁的思乡之情,常通过描述戍地的景观表现出来,如徐灿的《咏梅》、孙旸《寓银州山馆四首》、蔡础《九日》等都是其中著名诗篇。方拱乾也有《茶香》、《长干行》、《春至》诸篇。方氏流人中,方登峄父子的恋土思乡之篇,最有韵致。
    方登峄《塞上月》和《讷拙庵招集同人欢饮竟夜之三》是表现思乡的佳作。《塞上月》云:“寒月不照山,寒月不照水。夜夜照黄沙,起落笳声里。曾照几人还,曾照几人死。”[43]寒月冷寂无声地照耀着荒凉的北方大地,夜夜如此。流人们没有多少能重归故土,流戍之地就是他们的长眠之地。全诗悲凉凄苦,道出了流人思归而不能的心绪。而《欢饮竟夜之三》由塞上之春色春景,引发了诗人的怀乡之思。诗云:“杏雨含烟柳带丝,踏青儿女暮归迟。谁人编入春风调,画出江南二月时。”[44]生长于江南的诗人,久戍未归,心情沉郁,面对塞上迷人春色,很自然地想起故乡江南的早春二月,也该是如此景致。
    方式济面对戍地的大、小孤山和小姑庙联想到自己家乡附近同样的山名和景点,触景生情,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大孤山》云:“大孤山对小孤山,百里烟光两翠鬟。明月下山天似水,峭帆疑挂碧湖湾。”[45]大、小孤山历来为江南名胜景点,不少文人墨客留有吟咏它们的诗篇,如唐代诗人顾况《小孤山》云:“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全唐诗》卷267)此外,宋代诗人余靖、刘弇、苏轼、杨万里等笔下也有关于大、小孤山的佳咏。方氏诗中“翠鬟”、“峭帆”则是对东北大、小孤山的生动描写。从全诗来看,作者并未着力描绘戍地的景色,实写江南,暗暗传达出其思乡深情。《小姑庙》云:“密林斜磴夕烟霏,玉女明珰敞不扉。梦里鄱湖碧千顷,一从沦谪几时归。”[46]作者家乡附近的小姑庙有关于小姑的丰富动人的传说,诗中五女即指小姑。鄱湖,指鄱阳湖,为小姑故乡之湖。作者驰骋想象,通过对小姑的描写,寄寓了深厚的思乡之情。
    三、方氏流人诗歌艺术的完善
    方拱乾祖孙四代作为流人文士,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改变,导致他们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发生了变化。同时,他们父子间互为诗友,也与一些著名的流人文士如吴兆骞、陈梦雷等,相互唱和,切磋诗艺,因而其诗歌创作在艺术上也趋于成熟完善。
    1.浓烈的写实色彩
    方拱乾家族是明末清初桐城著姓望族,官宦之家,他们在朝为官,过着侍奉君主、与达官贵人相交接的优游生活,交游圈子异常狭小,视域空间极为有限,也很少体验稼穑之艰难,旅途之艰辛。丁酉科场案和《南山集》案的发生,使众方氏的人生经历、生活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亲身感受了从华族跌落为囚徒的生命沉沦。
    方拱乾和方孝标父子是科场案的罹祸人,方登峄和方式济父子是文字狱的受害者,他们的脚步从庙堂宫阙伸向了遐荒边塞,诗笔也因之发生了变化。方氏祖孙四代的两次遣戍都从京城开始向戍地进发,其间路途的遥远、重重的艰险,到达目的地后,陌生的生活环境、繁多的日常琐事和独特的人生体悟,无不诉诸笔端,具体表现为或叙路途艰难,或咏怀古迹,或倾诉悲怨,或忧米盐之匮,或伤骨肉别情,或叹身世之苦,或咏边塞风光、或颂边地民风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多立足于现实,无论反映生活的广度,还是表达感情的深度都迥异于方氏祖孙在朝时所作的那些内容空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应制、酬唱诗,这也成为其诗作中现实性增强、无病呻吟的台阁体诗消退的转折点,是他们诗歌创作上的一个巨大变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