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乡村社会中的帝国:明清乡厉坛的组织与管理(5)


    如上所述,明代中晚期乃至有清一代,乡厉坛大多荒废,但是,对无祀鬼魂祭祀却从未中断,前面主要考察了地方官视角下的厉坛记载,而对于明清时期的乡村,更为普遍的则是以宗族为单位对厉坛加以修建并组织相关的祭祀活动,明代学者黄居中的《千顷斋初集》中有一则记载:“古礼久湮,锐意兴复。解囊中金百斤创先祠,捐腴田百亩,祠鼻祖以下。春秋合举宗二十五世之主祔焉。岁时伏腊,聚族而飨之。因以稍赒其贫者,昏丧不能举火者。而司出纳于财。子弟又斥祠南隙地为里社、乡厉坛各一,读法申誓掩骼埋胔,间取冠昏丧祭之仪,与《家礼》、《集礼》合者刊定一书,示族姓闾里,勉共遵守。”⑨文中的方止庵为方养时,字以中,号养吾,晚更止庵,浙江遂安人。为徽商后裔,官至奉旨大夫、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致仕后归养乡里,致力于宗族建设,其所建造的乡厉坛显然非制度下的乡厉坛,而是用于祭祀本宗族中的无后者。这一现象在福建省各个地方非常普遍,下面笔者即以族谱中所载资料加以探讨。
    (一)族谱记载中乡厉坛的种类
    刘永华在对闽西四堡各乡厉坛的研究中发现:“祭祀坛壝时,是通过两种方式组织起来的:一是以村或其一部分,或是一个宗族或宗族的一个支派为单位;二是村民自愿地结成一个组织进行祭祀。”[7]391-392如果结合相关资料,刘氏这一概括至少对于明清时期的华南乡村社会是适合的。当然,由于资料有限,真正复原明清时期乡厉坛的具体运作,目前实属不易,下文仅以福建的一些藏于民间的族谱及相关碑刻资料作一简单说明。
    明清两代,乡厉坛虽多已荒废,但是从一些族谱的记载中,我们却发现乡间有许多厉坛的存在,且多有祭祀,至民国时期依然。那么如何解释方志与民间文献所载之矛盾呢?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对材料加以仔细分析。通过对这些从田野调查中所得族谱地仔细解读,我们发现此厉坛与方志中所载厉坛,则名同实异。而且在乡村民众的观念里,厉坛所祀之鬼亦有区分,下面就按照此时乡厉坛所祀之不同对象分类述之。
    1.本族中死而无后者
    为了祭祀本族中的那些绝嗣之鬼,往往阖族出资或是部分有钱者捐资建立厉坛,专祭本族之无祀者。如:“我张氏族,始祖肇基以来,年湮世远,生齿颇繁,其间伯叔兄弟名字无传、娶葬失考者,不知凡几,岂无怨恫于继续之无人血食之既斩者哉?今幸家承重修遗失并补,特募合族之资,爰立厉坛于××山麓,离本乡不数百武,可聚合族无依之魂而祀之。”⑩又如:“进士塘厉坛,志旻公嗣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缘前人慨吾家族大丁繁,不无乏嗣与夫夭札失祀之鬼,另捐金置产立坛于后坑尾之进士塘。每值清明祭始祖之后,享以刚鬣牲醴。迨道光元年,族中德槐、荣丰、中崧、葆纯、奕昌、潆川、揄青等谓:‘春祭既隆,不可无秋日之祭’。因复倡捐,置产另设秋祭一尝,是亦锡类推恩之盛举也”。(11)再如:“白砂塘厉坛,嘉庆壬戌所建。时以修谱,慨吾族间有无裔暨殇子之失祀也。共建一坛,以为之主,酌每年春秋祭始祖日享以牲牢,是亦推恩锡类之一举也!”(12)由这些记文看来,他们设立厉坛的目的就是祭祀本族那些无嗣而亡者,因而其经费来源也是本族共立,或部分人捐资。
    在每年的祭祀中,还会行祭厉礼,一般都会有礼生读祝文,其祝文具体内容因地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包含的主旨则相近,如“伏惟列祖,悼哉可悯,似续无人。(祗)凄凉于异地,祭奠谁主?惟飘渺于荒灯。某等谊属一本,念切同源,届兹寒食之节,敬陈粲盛之仪。无论男女尊卑,灵欢欣而毕集;不分伯叔少长,神鼓舞以趋坛。惟愿太和洋溢,同安序次之常。仰祈芬苾格歆,聊展哀衷之意。庶无祀为有祀,虽分隔而情伸。尚飨!”(13)又如:“恭惟伯、叔祖,嘉言懿行既可式于生前桂子□孙,应不沦于殁后。奈余泽之未艾,遽一线之难延。值此红桃绿柳,因此设席肆筵,虽属毛之有别,念同气之相联。伏祈灵爽,式凭鉴比,儿之□敬,尤冀门闾光大,恢先绪以长绵。尚享!”(14)祭文中表达了后者对同族宗亲的怜恤之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