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集市贸易(6)


    三、发展集市贸易的成效与问题 
    边区发展集市贸易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供需,推动农村经济商业化、现代化 
    抗战时期,集市是边区经济流通的重要形式。集市的功能首先是经济交换功能。一方面提供生活必需品,满足群众的消费需要;另一方面收购土产,拉动群众生产。边区集市交易以农家生产的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为主。边区的农产品主要有莜面、麻籽、白麻、麻油、黄油、土豆、红枣、粉面、棉花、药材、木材等;手工业品有土布、炭、瓷、铁器等。当地牛羊马驴猪也是集市交易的主要货物。而诸如雪花膏、香皂、头油、罐头、纸烟、纺绸、剪指刀、皮鞋、鞋刷、发卡、被面、手套、饭匙、牛乳等奢侈品极少见到。(46)边区劳动英雄李林芳曾谈到: 
    (集市)最重要的是供给了群众的必需品,解决了群众食盐穿衣等的困难。(47) 
    随着集市贸易的复苏,商品种类日趋繁多,贸易总量逐渐增长,经济专业化程度日趋明显。可以说,集市的发展对于满足群众消费和生产需求,活跃农村经济,繁荣边区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商业化和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2.平抑物价,形成合理价格 
    集市不仅能调节边区供需矛盾,还有平抑物价、形成合理市场价格的作用。没有健全的流通业,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供需矛盾也会更加尖锐。抗战期间,不少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买难卖难现象较多,这些归根到底都可归结为流通问题。边区集市不仅通过调节供需使根据地价格趋向合理,还通过推广农币以平抑物价。集市在交易时坚决吸收农钞,拒用法币和银洋。如界河口集市建立后,在向外倾销土产上,5个月内即吸收兑换回银洋7000多元,有效禁止了银洋的使用。(48)集市交易使农钞购买力逐渐提高,流通范围越来越大。“流通不断地把货币像汗一样渗出来”,(49)较大程度地巩固了农币在边区市场的地位。与此同时,边区物价逐渐下降。例如,界河口集市建立以前,小米价格每斗700元,建集不到两月,就跌到280元。(50)集市的建立和成长推动边区经济逐渐形成合理的价格。 
    3.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进一步引导生产 
    以集市为核心的农村市场体系对于资源配置有重要影响。边区集市通过商品流通、自主平等的竞争使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促进生产、消费的协调,进一步引导生产。例如,1945年,兴县二月二骡马大会上市耕牛2000多条,驴700多条,骡马150多匹,成交犁铧90个。每日成交耕牛50多条,总共调剂农具达73万元。(51)该年,白文的骡马大会成交耕牛数达1000多条。岚县成交170多条。忻州成交200多条。骡马大会还调剂了种子。(52)这种调剂解决了农民的生产资料问题,有效促进了边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界河口集市建立后,贫农李锁雷欣慰地说: 
    这下穷人可有了活法啦,背上一背柴,推上二升豆子的豆腐都能卖了,这还不是公家为咱想活法吗? 
    地主刘温也兴奋地说: 
    敌人烧毁过的地方,公家想法修补得这样整齐,成立集市对于咱们老百姓买卖东西更方便啦!(53) 
    流通决定生产,引导生产。货畅其流可以促进消费,进而扩大生产。“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54)边区集市的发展把农民的生产、消费紧密连接在一起,充分激发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由集市引导的消费和生产是拉动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边区经济发展起着引导作用。集市不仅通过物品交易实现群众物品的价值完成“惊险的跳跃”,而且通过自身的无形服务满足边区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多层次需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