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中国古代都城形态史的解构(2)


    建立在形态比较之上的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形态发展史
    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形态史的研究数量颇多,由于这些研究大都存在本文所分析的问题,因此这里仅举两部以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形态通史为主题并具有影响力的论著进行分析:
    杨宽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形态史的研究中,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杨宽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该书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市形态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类似,其以坊市制的瓦解为界线,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从先秦至唐代,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唐代之后,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不过,与之前的研究不同,杨宽以“郭”的有无以及“郭”与“城”的位置关系为标准,将第一个大的阶段划分为三个小的时期:即商代是有城无郭的时期;从西周到西汉是西城连接东郭的时期;从东汉到唐代是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的时期。
    杨宽的著作撰写时间较早,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进展,其中的一些认识已经存在问题,如由于郑州商城已经发现了外郭,因此杨宽划分的第一时期已经不太可靠;关于第二、第三个时期的划分是否成立,以刘庆柱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已经提出疑问,并与杨宽进行了讨论。在这里不对杨宽具体观点的对错进行评价,而主要分析其使用的方法。
    杨宽的这种划分方式,已经说明他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形态的历史认为是一种发展史,而对于阶段的划分,尤其是第一个大阶段内部三个小阶段的划分,主要基于他认为不同阶段的都城城市形态应当受到各阶段城市规划原则的影响。杨宽从礼制的角度对其提出西汉和东汉之际,城郭连接布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的解释,则是这一论证逻辑的明证。
    但是,众多周知,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的原始材料极为缺乏,对于不同时期都城城市布局形成的原因缺乏明确的记载,为了解决这一缺陷,杨宽采用了形态比较的方法:一方面通过比较不同都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某一时期大量都城的城市布局在总体上是相同的,从而推断它们规划时都遵从了相同的规划原则;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时段都城城市形态的比较,来确定不同时段都城城市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推断都城城市规划制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杨宽的著作中几乎通篇都使用的是这一方法,只是针对不同时期,这一方法具体运用的侧重点不同。具体来说,对于先秦城市,主要进行的是城市形态的横向比较,也就是通过分析认为同时代的多座都城城市形态具有相似性。对于汉代之后的城市则主要通过比较前后朝代都城的城市形态,从而认为这一时期的都城城市规划或者形态具有前后连续性:
    如他提出“北魏洛阳布局之所以能够整齐而有条理,是综合采用中原几个都城优点的结果”,具体而言“邺都这种集中建设主要中央官署于司马门外的设施,为北魏所效法”,其根据就是两者衙署布局上的相似性。
    又如“从建康城的东西两面及南面直到朱雀航一带具有外郭性质,御道从吴宫南门到大航门,共长七里,大航门立有一双朱阙,御道两侧种有青槐,并开有沟渠;同时沿着御道两侧建有一系列中央官署……十分明显,这个布局和北魏洛阳一样,是继承东汉洛阳和汉末邺城的规划而有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唐代长安城规模巨大、以中央北部宫城为主体的、具有对称的中轴线的格局,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虽然可能在细节上存在某些出入,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古代都城的研究者基本会同意上述观点,但这一结论同样没有太多直接的文献证据,只是建立在对其中涉及到的都城城市形态的比较之上。
    此外,关于杨宽所划分的两大阶段,主要基于以往对坊市制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其同样是建立在城市规划或形态的比较之上的,只不过比较的是城市形态之间的差异,即比较前后两个阶段城市中居民区(坊)、市和街道布局的差异。
    总体而言,杨宽建立历代都城之间联系的方式,就是通过比较都城城市形态或规划的相似性(或差异),从而确定都城城市形态之间或遵循着相同的城市规划原则,或有着前后继承关系,或存在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阶段,从而由此构建了一部存在发展阶段和变化规律的中国古代都城形态或规划发展史。
    贺业钜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贺业钜最早出版的关于城市规划史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该书以四篇论文即《春秋战国之际城市规划初探——兼论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北魏洛都规划分析——兼论中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唐宋市坊规划制度演变探讨》《南宋临安城市规划研究——兼论后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将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规划)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但这四篇论文中,除了第一篇涉及到诸侯国都城之外,其余三篇基本没有对地方城市形态进行分析,因此虽然以“城市规划史”为题,但作者主要讨论的是“都城规划史”。此后,在该书基础上作者又撰写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一书,除增加了城市体系的规划之外,与前者相同的是都以《周礼·考工记》为主体来论述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认为《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产生了绝大的影响。
    贺业钜所构建的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发展史在论证方法上同样采用了城市形态相似性的比较,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如同杨宽那样,比较历代都城城市形态的相似或者异同,由此在各个都城城市形态之间构建起联系。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历代都城的城市布局与《周礼·考工记》以及作者复原的《周王城图》进行比较,从而构建起历代都城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和《周王城图》之间的关系。因此,其构建城市形态发展史的总体方法与杨宽是相似的,只是具体细节上存在差异。
    上述两者所使用构建历代都城城市形态之间联系的形态比较的方法,广泛存在于其他与都城城市形态史有关的论著中,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紧随而来的问题就是,如果城市形态比较的方法如果在史实或者逻辑上存在问题,那么以往构建的历代都城城市形态之间的联系也将会难以成立,从而整部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形态史也会随之瓦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