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形态史的解构(3)
http://www.newdu.com 2024/11/09 05:11:38 文汇报 成一农 参加讨论
都城城市形态比较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仅就逻辑而言,城市形态比较研究方法存在以下三点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由于缺乏比较的标准,以往都城城市形态相似程度的判断大都基于学者的主观意愿,因此对于两座都城城市形态之间相似程度的判断,不同的学者经常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关于北魏洛阳城,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这座都城的城市布局受到了哪些都城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除了少量间接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的史料外,研究者主要使用的就是比较都城之间城市形态相似程度的方法。一些学者认为北魏洛阳城的营造主要是受到南朝建康的影响,如刘淑芬在《六朝的城市与社会》中提出“洛阳的营建几乎全受建康的影响……甚至是建康的翻版”。而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了具有影响力的观点,他先否定了通常根据《南齐书·魏虏传》记载永明九年(491年)营建洛阳之前,魏主曾遣蒋少游报使南齐时“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虏宫室制度,皆从其出”而认为北魏洛阳的规划皆出自蒋少游之手的观点,然后提出“但恐少游所摹拟或比较者,仅限于宫殿本身,如其量准洛阳魏晋庙殿之例,而非都城全部之计划,史言‘虏宫室制度皆从此出’,则言过其实”,进而提出“其实洛阳新都之规制悉出自李冲一人”,并认为北魏洛阳都城的营造“盖皆就已成之现实增修,以摹拟他处名都之制者”,其中包括有河西凉州、中原邺城、代北平城与南朝建康等数座城市。 再如关于隋唐长安城以及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与《周礼·考工记》的关系。芮沃寿在《中国城市的宇宙论》(见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认为隋唐长安城受到帝王宇宙论(基本上等同于《考工记》)的影响不大,“帝王宇宙论对长安城的规划者虽则分明具有权威,然而这种权威却也有限……在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候,实用主义的考虑——方便、功能区划分、易于治安管理——就超过古制的规定”,但贺业钜却认为隋唐长安是中国古代“营国制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而对于贺业鉅依然纳入“营国制度”体系的北宋开封,芮沃寿则认为“可以料想得到,古代帝王的城市宇宙论,已不大受到宋代诸帝的注意了”。两者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将两座都城的城市形态与《周礼·考工记》进行比较。 此外,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牵扯到大量要素,就当前的研究来看,基本上包括宫城的位置、衙署(或者皇城)的位置以及与宫城的相对位置,太庙和社稷坛的位置、各个方向城门的数量、街道布局的方式。那么上述这些要素中,有多少要素相同才算得上相似?抑或某些重要的要素相同,那么就可以认为相似?而这些要素的相似又如何具体予以界定?如果不确定一些标准,那么都城之间城市形态的比较只是一种自说自话的研究,永远也不会达成一种共识。不过问题的核心并不在此。 第二,相似事物的内涵、产生的原因可能并不一定相同,因此两座都城城市形态的相似并不能证明它们之间存在前后影响或者存在必然的联系。 如一些学者认为汉长安城符合《周礼·考工记》的都城规划原则,就研究方法来看,基本上是将汉长安的城市形态与《考工记》的王城规制进行比较。如刘庆柱在《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长安城模拟了《考工记》,但在行文中有时会将两者(或者与先秦城市的传统)进行比较,如作者提出“崇‘方’问题”,“汉长安城和未央宫继承了先秦时代宫城崇‘方’的传统做法”,且不说汉长安城不是方形,即使认为长安城是“方形”,符合《考工记》的记载,但也并不能说明其是受到《考工记》的影响,“方形”的城市形态可能来自于崇“方”,也可能来自于一种习惯或者为了规划的便捷;而且世界范围内很多城市都是方形的。作者还提出长安城“面朝后市”,但问题在于这种格局的形式是在一种传统(如《周礼·考工记》)影响下形成的,还是在当时城市交通的影响下产生的,抑或两者都有? 又如,陈寅恪经过复原,认为姑臧的市场位于城市的南侧,而北魏洛阳城的市场同样也位于城市南部,因此他进一步认为北魏洛阳市场的布局应当受到了姑臧的影响。不过,与此同时,陈寅恪也认为洛阳市场的位置可能是受到交通因素的制约,那么洛阳城与姑臧市场位置的这种相似性是否能体现两者城市规划中的联系和影响呢?显然,其至多只是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影响和联系。隋唐长安城的市场位于城市南侧,其位置也与北魏洛阳城相同,但这种布局很可能是受到地形制约将宫城修建在北侧高坡上而市场不得不位于南侧的结果,因此这种相似性所阐释的并不是一种必然的影响和联系。 再如,孟凡人在《试论北魏洛阳城的形制与中亚古城形制的关系——兼谈丝路沿线城市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北魏洛阳城的城市布局与中亚一些古城的布局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然后又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了曹魏和北魏时期中原与中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提出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的布局受到了中亚的影响。从该文提出的考古资料来看,北魏洛阳与中亚的一些古城在城市布局上确实存在相似之处,而且汉代以来中原与中亚交流的频繁也是学术界的共识,但如同上文所述,这种相似性的比较所论述的只是一种“可能”而已。 第三,即使内涵和产生原因相同的两个相似的事物之间,也并不一定存在影响或者联系,因为一方面存在各自单独起源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许两者的相似都基于一种共同的背景、习惯或传统。 如以往的研究通过对魏晋隋唐各个都城的复原,认为北魏平城、洛阳与隋唐长安、洛阳的街道布局都是棋盘格式的,因此得出了隋唐长安、洛阳的城市街道布局受到北魏平城、洛阳的影响的结论。但是,我们需要了解,棋盘格的城市街道布局方式,在世界城市史上非常普遍,主要使用在新建城市或者老城市附近新的拓展区域,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埃及、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西班牙统治下的美洲直至近现代。这种城市规划方式的优点在于能便捷、快速地建造一座城市。中国古代都城以及很多地方城市中,棋盘格规划基本上应用于那些新建的城市,如之后的元大都以及明代大量的卫所城市和清代的满城。由此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城和元大都以及其它棋盘格布局的城市的街道规划很可能是各自对这种常用的规划方式的运用,相互之间不一定存在影响。 总体来看,以往都城城市形态史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比较城市形态相似的方法,不仅缺乏统一的比较标准,而且仅仅是形态上的相似并不能说明问题,甚至从内涵或者起源角度进行的比较研究也仅仅阐释的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可能”。如果这一方法不适用于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市形态之间建立联系,那么以往构建的整部都城城市形态或规划发展史也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论点摘编]对土司制度终结的再认识
- 下一篇:中国村落研究的三种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