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珍:民族“差异性”认知的“限度”(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39 《贵州民族研究》 王慧珍 参加讨论
(三)消极的文化心理取向 1.消极被动的文化心理 文化按照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可以分为三类:精神(观念、思维)文化、物质文化(建筑物、物品、器具)和实践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们这里谈到的主要是观念层次的文化。由民族“差异性”消极认知催生的“等、靠、要”、“索取”、“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等观念虽然只是部分地存在于少数民族群体里,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方可理解,但是其对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发展却值得我们深思,借用理查德·博克斯在他的《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一书中立足某些社区弱势群体的实践调查,在拨款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文化素质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改善结果,但是在减少主动拨款并在拨款时对他们提出成长要求,鼓励用创新来争取拨款等方式却使得该部分群体的整体文化素养和观念有巨大的改变,到后来,经济和观念独立的他们甚至拒绝政府的拨款。这或许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如何在解决经济差距的过程中促进优良文化的发展更值得思考。 2.民族文化心理的经验性对立 没有正确的民族“差异性”认知,特别是地方政府处理民族因素问题时的不恰当方式,让民众对民族政策充满误解。对个别公民违法行为的纵容引起其他民族公民的强烈不满,并且先验性地加深了民族间文化心理的对立,这些违法犯罪行为也极容易为国内国外的反华势力所利用,进而演化为大的政治稳定问题。在历史上,利用民族差异性鼓吹民族独立,煽动少数民族建立独立政权一直是西方列强在民族问题上对我国的不轨图谋,我国最早区分民族的称呼如“满洲民族”、“蒙古民族”和“藏民族”就是帝国主义介绍到中国的。[6]地方政府对民族“差异性”的积极认知攸关重要,关系着国家民族政策的科学落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