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朝庆 司文晶:国民意识建构的社会逻辑与张力——以民国时期的女工群体为例(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38 《学术研究》 宣朝庆 司文晶 参加讨论
同时,工厂中的性骚扰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时候,男工和男性管理者的侵犯与骚扰甚至被当作一种纪律,用来惩罚犯错误的女工。[60]受传统道德舆论和男性思维的钳制,女工无法进行个体抗争,这一现象也经常被忽视。因此,男性主导的跨阶层共意,集体压制了女工的话语诉求,舆论媒体经常将受到骚扰的女性归为自甘堕落,消解女工的反抗。[61][62]同时,女工为了获得工作机会或者较为轻松的活计,不得不迎合男性的凝视目光,通过剪发、涂抹脂粉等方式将身体重塑为某种具有吸引力的存在。[63][64]民国报刊对女工这方面的叙述相对较为普遍,女性的身体在这些话语中遭到无情解构,它不再是私人空间里的神秘存在,而是公共空间里的展示品,接受来自工厂男工、管理者以及社会大众的审视。传统道德观念和民族国家话语构筑的双重父权结构成为这种展示的评价标准,女工自身的主体发声或明或暗地被屏蔽。尽管此时革命话语致力于揭示社会中的阶级结构,将女工归类为无产阶级,通过描述女工的悲惨境况以激发其阶级意识的觉醒,还进一步指出妇女在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从而为妇女解放提供依据,但它也认可女性的生产价值,使自己的论述自觉依附于民族国家建设诉求。 综上所述,近代女工的大规模发展与民族国家观念及其实践同步,民族国家话语作为一种权力规训机制,直接或间接对女工产生影响,并将女工纳入到国家建设的社会工程中。近代以降,民族国家话语成为各种思潮发展的主线,它在经过创造性转化后,表现出抗争性、责任观和父权制的特征,由此也重构了女性的时空处境。以此为基础,社会舆论引领女性逐渐脱离家庭,转而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话语和权力的合谋通过劳动教育也重塑了女工的身体。但是,由于女工日常生活实践的复杂性,使这两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女工个体与国家需求之间表现出多种张力,不过经过长期反复的互动往返,民族国家话语逐渐将女工纳入到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使女工的生命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女工实现角色转变,成为国民的缩影。进而言之,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形成,在清末以来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社会上层以自由结社为开端,达成国家建设共识,产生民族国家话语;二是社会下层以社会舆论和劳动教育等条件为基础,在民族国家话语的影响下逐步产生时代性国民意识,强调责任与义务,而忽视权利保障。随着时代的进步,超越民族国家话语,扭转女工乃至整个劳动者阶层的权利缺失,成为劳动权利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文化命题。惟其如此,才能进一步完善国民意识,增强国家凝聚力,加强国家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4][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0-24页。 [2]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7页。 [3]孙兰英:《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男性特色”》,《史学月刊》1996年第3期。 [5][美]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刘丽、姜铁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6-164页。 [6]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7]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8]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页。 [9]王尔敏:《中国近代之自强与求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0年第9期。 [10]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4-250页。 [11]王处辉:《论中国社会价值系统的一主多元特性》,《江海学刊》2008年第5期。 [12]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03-150页。 [13]赵明:《近代中国自然权利观的历史际遇》,《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4]金一虹:《流动的父权:流动农民家庭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5][英]哈瑞特·布雷德利:《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变迁与联系:以工业父权体制为例》,S.肯德里克、P.斯特劳、D.麦克龙:《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王幸慧、江政宽、詹元端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240页。 [16]张文灿:《解放的限界: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运动(1921-1949)》,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40页。 [17]程郁:《二十世纪初中国提倡女子就业思潮与贤妻良母主义的形成》,《史林》2005年第6期。 [18]范若兰:《妇女、民族与民族国家——第三世界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初探》,《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 [19]丁琪:《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与妇女解放的互动》,《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20]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5-52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