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梅 仲丹丹: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教科书60年变迁及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2:11:36 《民族教育研究》 吴艳梅 仲丹丹 参加讨论
摘 要:我国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迄今走过了初步发展、曲折发展和改革发展三个历史时期。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教科书60余年的发展演变,不仅体现了汉语教科书编写者对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作为第二语言课程性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也反映出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从过去注重传授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知识到现在重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素养这一教学理念的重要转变。 关键词: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教科书;汉语素养;双语教育 作者简介:吴艳梅(1975-),女,江西鹰潭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社会学、教育法学。仲丹丹(1994-),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 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教育互动研究的视角”(项目编号:DMA140214)的阶段性成果。 汉语教科书是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中小学师生从事汉语教学的基本依据。我国民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已有一批学者对我国朝鲜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中小学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有关朝鲜族汉语教科书的研究是以生态学理论及语言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对朝鲜族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一至六年级)进行调查,提出了少数民族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始终贯彻“双语双文化”的理念;有关维吾尔族汉语教科书的研究室从义务教育阶段普通版和双语班维吾尔族汉语教科书的文化构成、教师应用状况、教科书的适应性、教科书的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藏族和蒙古族汉语教科书方面的研究也是围绕汉语教科书的适应性、文化类型、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这些研究多基于心理学和教学论层面,集中于对汉语教科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与知识组织及其呈现的心理学结构(教科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水平发展的适应性)和有效教学等问题上,强调汉语教科书的第二语言性质和关照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 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教科书的发展脉络深刻地镶嵌于新中国政治经济变迁的历史图景中。基于以往对民族汉语教科书研究角度的拓展和研究价值,本文聚焦蒙古族学校汉语教科书的历史纵深,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划分阶段标准,对不同时期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文教科书的产生背景及时代特征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揭示出蒙古族中小学汉语文教科书60年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与教学理念的变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