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黎澍之路

黎澍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杰出的历史学家,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开拓者。解放前,历任《观察日报》和《开明日报》总编辑,国际新闻社经理,《华西晚报》主笔,《文萃》周刊主编,香港新华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宣部报纸处处长,出版处处长,党史资料室主任。1955年以后,致力于历史研究工作,历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历史组组长,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等职。他学识渊博,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对中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教条主义,以及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特别对于“文化大革命”,都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是中国史学界拨乱反正的先行者,对中国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从大革命到一二·九运动
    黎澍,原名树苍,1912年2月7日出生于湖南醴陵。童年时,就读于醴陵私立开元学校。这所学校是大革命时期该县传播革命思想的中心。当时使他受到的革命教育之一,就是留法归国学生汪泽楷教唱的“国际歌”。黎澍认为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恐怕以这首歌词为最有普及之功。大家唱着“团结起来到明天”,“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使人们感到自己也有力量。另一位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是匡宜民,匡教国文课时爱讲《水浒传》,常把学生叫到台上当众背诵其中的一段,这使黎澍熟记了“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史纹龙大闹史家村”这些篇章。大革命时期反封建传统的斗争是很激烈的,黎澍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1926年冬,开元学校师生推倒了神像,于是农民协会大批农民包围学校,高喊要法办捣毁神像的人。县长潘疆爪亲自赶到现场,把为首的农民带回县府,问明了原委,砍了脑袋。后来黎澍在《早期教育改革亲历记》中说:“潘老师(曾任黎澍那个班的国文老师)维护新学堂,拒绝同农民的落后思想妥协,决心很大,于此可见。”大革命失败后,开元学校是怎样结束的呢?黎说:“它被反革命浪潮吞没了……是失败在传统势力手里。传统是倒转历史车轮的真正的惰力”(《早岁》130页)
    1928年夏,蒲代煊叛变,供出黎澍参加了共青团,醴陵县政府下令通缉,黎遂远走长沙,考入长郡中学肄业。当时长沙各校规定学生入校,必须填具《誓愿书》:“一、绝对崇信国民党党义;二、绝对不加入一切反动团体;三、绝对遵守校规”。同时还要上交保证书,声明“该生如有违反上列情事发生时,保证人自愿负连带责任。”这些规定,束缚不了黎澍。他入学不久,偶然获悉开元学校匡宜民老师被关在长沙狱中,遂于每个星期天去探监,隔着小小的铁窗谈话,帮助匡老师传递信息,代购所需物品,历时一个学期。寒假后再去探监,匡老师已不知所终。黎的堂姐黎树庄、堂妹黎树蓉,都是牺牲在国民党屠刀下的地下党员。有一次,湖南省主席何键下令杀了三个女学生,最小的不过十四、五岁,竟被陈屍广场示众。鲁迅为此事写过一篇杂文,悲愤地说:“革命从来不是杀头能够吓退的。”那时的黎澍不过16岁,也没有因此而吓退。
    “马日事变”后,省一中学生殉难者30余人,省立一师学生被杀者更多。1928年春,省政府将一中与一师合并为省立第一中学,以省立一师旧址为校址。1931年秋,黎澍考入一中。一师留下的一位老工人常对新生闲话城南轶事。话说有个何胡子(何叔衡)常同小伙子在礼堂跳集体舞,常在夜校手把手教工人写字。有个毛润之,冬天爱搞冷水浴,夏天爱搞日光浴,春天爱搞大风浴。沉默寡言的黎澍听了,也常到毛泽东搞三浴的井边和坪内散步,似乎要探索当代伟人是如何起步的。湖南省主席何键力倡复古反共,曾到一中讲“八德”。规定国文全部用古典教材,把图画课改为国画,音乐课改教京戏,体育课改教国术。黎澍则我行我素,他在课余只热衷于看古典小说和练毛笔字。1931年12月,一中学生自治会邀请作家孙俍工到校讲演,题为《文学的反抗性》,介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引起了黎澍对新文艺的爱好。1932年秋,他参加了学生自治会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常同李品珍、张海秋、张生力等在图书室讨论苏联小说《母亲》的新观点,漫话鲁迅、巴金反传统的新特点,评说《水浒传》、《红楼梦》人物反传统的悲剧和闹剧。1933年春,《一中学生》刊载了他的处女作《丈夫,那混蛋》,为女性鸣不平,初试了反传统的笔锋,有点独特风格。这年4月,一中社会科学研究会邀请齐鲁大学教授、美籍华人罗天乐到校讲演,一次讲《欧洲战后外交形势》,一次讲《经济制度之比较》,转移了黎澍的兴趣,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开始阅读现代史和经济学。这是他后来投考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的始因。1933年6月,一中爆发了反对校长彭晋云的学潮,导火线是校内体育活动受到限制,主力军是黎澍所在的普11班,急先锋是黎澍的同班好友杨隆誉(杨赓),内幕是国民党“甲派”(钻子派)和“乙派”(皮刀派)争夺校长宝座。学生不明真相,全凭“无理的反对,有理的服从”这个传统口号行事,导致全校学生罢课,向教育厅请愿。学潮是胜利了,甲派的“彭光头”被赶下了台,乙派的“好好先生”吴晦华登上了宝座。黎澍不了解吴是“乙派”,只知道“好好先生”是何健的小同乡,因而并不热衷于游行请愿,而是坐在井边看鲁迅的《呐喊》。1934年1月,师9班因为反对国民党的军训考试,以致全班被解散。这年5月,普14班15班因为反对国民党的军事教育,发展到全校总罢课,结果全校被解散,重新登记入学。黎澍认为“通过这两次军训事件,证明‘好好先生”比‘彭光头”更坏。搞教育的人,一定要能顶住传统的压力,不可总是跟着当局的指挥捧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