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黎澍之路(5)

国新社总社转移到香港后,黎澍继续担任经理。香港分社负责人恽逸群原是上海的老报人,“博闻强记,下笔如流水,顷刻立就,真可算得新闻界的奇才。”(据《早岁》54页)黎澍住在九龙弥敦大道国新社办公室,常替国新社写稿,兼编《华商报》,参加香港救国会的一些活动。当时来自桂林、重庆的一批文化人,实际上大都成了难民,在那块米珠薪桂的殖民地里,生活相当艰苦。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了,这天早晨,全香港的人都被日机扔在启德机场的炸弹声震惊了。这天上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代表廖承志来到黎澍的办公室,邀约了住在九龙的10多位文化人到这里来谈话。廖承志沉重地说:“战争已经爆发,住在九龙的人先集中到香港去,联系方便些。下一步怎么办?等待通知”。到会的人根据这一决定,大家都收拾行李到香港去找地方藏身。黎澍同张国基住在香港干诺道中渡码头附近的一个小旅馆二楼,当晚9时起,警报通晚响,探照灯彻夜照。午夜,日军开始炮击香港,一颗炮弹破窗而入,打到楼下去了,幸未爆炸。但当炮弹穿窗而过时,玻璃窗屑把二人的脸擦破了皮,以致血流满脸,二人遂决定另找地方安身。第二天上午,黎澍在皇后大道碰到骆何民,他是从湖南耒阳越狱逃来香港的《开明日报》总编辑,当即邀黎同住在铜锣湾贫民窟里。日机整天轰炸,只得到附近的防空洞里过了半个月的苦难生活。1941年12月圣诞节前夕,港督宣布投降,日军进占香港,到处抢劫财物,奸污妇女,市内食物奇缺,外地人很难买到吃的,正苦于不知如何是好。1942年1月10日傍晚,张友渔通知黎澍,次日清晨到铜锣湾码头集合,有专人护送离开香港。黎澍提个小包袱,按时来互指定的地点,遇见了胡绳、于伶、章泯三对夫妇,以及戈宝权、特伟等10多人,同乘一只木船到达九龙青山道。东江游击队干部在一个悬岩绝壁的地方,用麻绳把船上的文化人拽上去。这时,分乘几只木船来到九龙集合的,还有茅盾、邹韬奋、沈志远、恽逸群、叶以群、张铁生、袁水拍、肖敏颂、曹国智、凤子、杨刚、高汾等三、四十人,组成了一批化装成老百姓的难民队伍。他们在九龙走了大半天,才进入蛇口附近的宝安县。当晚,就在白石垅一所原是教堂的小楼安歇,并在这里会见了东江游击队司令员曾生、副司令员王作尧、政委林平、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等。直到这时,才算是逃离了苦难的香港。
    东江游击队分散在各个山头林深树密处,住的是用树木搭盖的草棚,睡的是稻草铺地作床。黎澍、胡绳、高汾、肖敏颂、曹国智等几个人睡在一个草寮里,用树枝撑起衬衣作蚊帐,听胡风、叶以群讲故事。有时三、五成群地躺在草地上,看邹韬奋练太极拳,听茅盾讲写作时如何观察人物的衣服鞋帽。他们在游击区停留期间,每隔两、三天就转移一次,每次转移都有武装战士护送。敌军扫荡较松时,大家在一起开过一次晚会,高级茶点是糖水煮红薯。有一次,黎澍、胡绳设法买了一块狗肉,用树枝烧着吃,突然炮声惊天动地,他们就边吃狗肉边跑路了。敌军这次扫荡很猛烈,游击队领导决定把香港来的文化人送出去,以减轻部队的负担。一位大队长在惠阳扮作“大亨”,开设旅馆和运输行,经他运送的文化界和民主人士共约800人。
    黎澍和胡绳夫妇在东江游击队停留的时间较长,因为他们到后不久,张文彬和林平要他们帮助开展对粤军的统战工作,并指导《东江民报》(后改名《前进报》)的编写活动。统战的任务是联合余汉谋部抗日,不要进攻游击区。先后对余部发出了几封信,都是黎和胡起草的,曾在《东江民报》上刊载了。《东江民报》编辑陈汉章、李铮、小蔡,原在香港国新社工作过,同黎澍、胡绳合作得很好。报纸是手刻腊纸油印的,刻腊纸的技术决定着报纸的面貌,这是黎澍、胡绳无能为力的,他们的任务是帮助报纸写社论和改稿。1942年5月,胡绳夫妇离开了游击区,从香港来的大批文化人就只剩黎一人了。黎澍为了适应新环境,决心向一位广东朋友学讲广东话。这位友人告以广东话里每两、三句中就有一句骂人的,学会了骂人,讲广东话就不难了。黎澍很不习惯这一套,但为了工作需要,只能如此这般。学了几天,加上英语注音,颇能掌握十之二、三。过了一些时候,黎澎得了恶性疟疾,队里既无医师,又无药品,还要每天转移驻地,这使他很难支持下去。副司令王作尧决定把他转移到内地去医治,遂于1942年8月派一个向导护送他到韶关,在一家中药铺里找到了乔冠华,晚间搭上直开桂林的客车,结束了一段颇为曲折和惊险的生活。这年9月,黎澍回醴陵,然后去桂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