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早期国家时期的邦国与方国(10)

(12)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76-177页。
    (13)参见许宏:《最早的中国》,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4-18页。
    (14)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关于深化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研究的探索》,《光明日报》2010年5月11日,第12版。
    (15)沈长云:《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沈长云等:《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16)孟华平:《试论长江中游古城的兴起》,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55-161页。
    (17)参见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陈星灿、刘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刘莉:《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杰》,陈星灿译,《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等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段渝:《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何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
    (18)王青:《豫西北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的控制网络与模式》,《考古》2011年第1期。
    (19)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1-27页。
    (2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193页。
    (21)V. G. Childe, “The Urban Revolution, “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vol. 21, no. 1, 1950, pp. 3-17.
    (22)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79-106页。
    (23)C. Kluckhohn, “The Moral Order in the Expanding Society,” in C. Kraeling and R. Adams, eds. , City Invincible: A Symposium on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60, p. 400.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134页。
    (25)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
    (26)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27)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129-167页。
    (28)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第254-256页;王震中:《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从聚落到国家》,《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9-73页。
    (29)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形式》,赵蓉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0、79页。
    (30)林志纯:《孔孟书中所反映的古代中国城市国家制度》,《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页。
    (31)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8页。
    (32)参见陈源:《从文字角度看早期国家观念演进》,《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孙海波:《卜辞文字小记》,《考古社刊》1935年第3期;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362页。
    (33)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年。
    (34)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张仲实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32页。
    (35)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3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编:《澧县城头山--中日合作澧阳平原环境考古与有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37)彭头山文化年代约为前8000-前5800年;皂市文化年代约为前5800-前5000年;汤家岗文化年代约为前5000-前4300年(汉东地区与汤家岗文化处于同一时间阶段的边畈文化年代约为前4800-前4200年);大溪文化年代澧阳平原和峡江地区约为前4300-前3500年(汉东地区约为前4300-前3700年);油子岭文化澧阳平原和峡江地区约为前3500-前3200年(汉东地区约为前3700-前3200年);屈家岭文化的年代约为前3200-前2500年;石家河文化的年代约为前2500-前1900年。(参见郭伟民:《新石器时代澧阳平原与汉东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40、16-37页)
    (3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责任编辑:admin)